作為主攻,王大用並未發揮超絕的能力。他本是文人,沒有在戰場上歷練過。王陽明用他作為主攻,原因不明,大概是想讓他在“事上練”。可一個從沒有經歷過刀光劍影的人,突然把他扔到戰場上磨鍊,顯然高估了人心的力量。王大用的主攻遲遲不能產生效果,但攻擊部隊的偏師卻發揮了重大作用。他們很快就攻破斷藤峽的前哨,並且用火箭和長矛開路。戰鬥進行到一半時,王陽明派人送來口信,說八寨方面已結束戰鬥,並且要嗓門大計程車兵齊聲高喊。
這是心理戰,立竿見影。斷藤峽盜賊一聽八寨的同志們已經被全殲,原本就並不堅強的抵抗意志瞬間瓦解,他們一直向山頂潰逃,哭爹喊娘。然而他們是幸運的,王陽明不是韓雍,沒有用殘酷的方式對付他們。王陽明同意他們的投降,只要放下武器,王陽明的部隊都會優待俘虜。
斷藤峽戰役雖然不是最先開始,卻是最先結束的。當斷藤峽戰役結束時,八寨最後的據點仍在頑強抵抗,尤其是他們看到斷藤峽方向濃煙滾滾直衝霄漢時,更堅定了困獸猶鬥的決心。他們以為王陽明放火燒山,像是燒荒一樣把他們的同志都燒死了。他們也知道自己罪大惡極,不可能得到寬恕,於是在臨死前發揮全部力量,抱著“殺一個夠本,殺兩個賺一個”的格言玩命搏鬥。
人在絕境之中的奮力一搏會產生奇蹟。林富發現在他們改守為攻的情況下,他的攻擊部隊先是停滯不前,接著就是後退,即使是王受和盧蘇帶領的敢死隊也只能被迫轉攻為守。
林富雖然沒有慌,可卻不知道如何應對這種突變。王受和盧蘇在關鍵時刻發揮了作用。他們扯起震天動地的嗓門喊道:“殺啊!”“衝啊!”“完事回去吃肉啊!”在這種充滿激情的口號煽動下,政府軍先是頂住壓力,然後一步一步地向前推進,最終,完全把敵人的氣勢壓垮。
王陽明繼續擴大成果,命令所有部隊全力掃蕩各處巢穴的盜賊。決戰只用了一天,而掃蕩卻用了一個多月。1528年農曆八月,王陽明宣佈,斷藤峽和八寨盜賊已全部消滅。這是兩場最值得大書特書的戰役,雖然純粹從軍事上的戰果來看,王陽明的部隊只消滅了三千人,成果可憐兮兮,但如果我們對斷藤峽和八寨,以及對王陽明這次用兵的成本稍作了解後,就會發現王陽明不是進行了兩場戰役,而是進行了一次奇蹟的創造。
自明帝國以來,兩廣的穩定與否主要取決於安南和八寨、斷藤峽是否平靜。尤其是廣西,由於多山多洞的複雜地理,一旦有盜賊作亂,必然就是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明帝國政治清明時,政府是有力使不出,政治不清明時,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斷藤峽和八寨的叛亂一直隱隱約約地存在,兩廣所以能局勢表面上穩定,全是因為他們力量不足,尤其是沒有和安南聯合,一旦他們內外聯合,後果不堪設想,這就是王陽明所謂的八寨是兩廣心腹之患。
八寨之賊也曾被明軍反覆征剿過,但每次都以失敗而告終。唯一的一次成功發生在朱見深時代,當地少數民族首領岑瑛帶領他的本族部隊和政府派遣的僱傭軍聯手攻寨,而成績也很寒酸:斬殺二百餘人,仍未斬草除根。
如果對明帝國中後期的軍事制度不瞭解,就會認為無論是韓雍還是岑瑛,所耗費的錢財只是單純的軍費開支,其實絕不是這樣的。
明帝國在軍事上的“衛所制”在朱棣後期已經失效,原因很簡單:衛所制是朱元璋指望軍隊能自給自足,不必靠帝國的財政過活。所以,身在衛所制計程車兵們大部分時間是在務農,訓練時間非常少,再加上衛所長官們對士兵的壓迫和剝削,所以衛所士兵逃亡的情況非常嚴重。有資料表明,很多衛的規定人數是5600人,但實際上真正計程車兵不足此數的一半。
1449年,朱祁鎮(明英宗)帶領從衛所抽調出來的帝國主力四十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