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章 拜會

打聽到煙波圖書館四號廳在哪裡,陳雨捧著一束香水百合,從偏門進,靜靜坐在會議廳的最後一排。

在圖書館的活動,自然圍繞著讀書。臺上一位主持人,三位嘉賓,正在熱切討論關於如何讀書,怎麼選書的話題。

只見一位姓孟的男作家表示,“閱讀的意義在於,放棄它,就等於放棄思考,放棄思考就等於放棄成長,放棄成長就等於邁向死亡,這也是為什麼碎片化的影音無法代替書,尤其紙書的原因,放棄追求深刻等於預設甘願渾渾噩噩。”

一位姓從的教育專家則接過話筒,說:“閱讀是一種能力,能力不同的人讀同一本書,收穫不一樣;越是明白自己要什麼,主動去讀書的人,越是能在書中獲得更多。”

主持人墊了一段話, “閱讀也是有技巧的,有人翻一遍書,就能對書中的要義侃侃而談;有人一次性讀一批書,融會貫通,那些書,最後都變成他的素材,服從他的安排;也有人咬文嚼字,書中的每個細節都想抓住,然而看完書,你問他,這本書說了什麼,有什麼觀點,他卻瞠目結舌,彷彿根本沒有看過。哪些書該讀?哪些書得慢慢讀?讀書有規則可循嗎?閱讀不同體裁的書,有哪些不同的方法?想讀但讀不動的大部頭,能找哪些幫手?眼前的事兒,和一生的長遠計劃,我都能透過讀書找到出路嗎?邢老師,您怎麼看?”

她將話筒遞給邢總,邢總最會講故事,她用故事說明道理,她的背坐得筆直——

“我舉個例子,我的一個朋友,在報社工作,她曾帶過一個實習生,實習生剛進來的時候不會寫稿子。我的這個朋友是一個資深編輯,她是怎麼教實習生的呢?她讓實習拿著樣稿逐段還原。她說:“如果,你拿到的是一篇採訪稿,你可以一段一段還原成,採訪者問了被採訪者什麼問題。你研究十篇樣稿,每篇稿子還原到作者寫作之初,準備問被採訪者的十個問題,並研究出這些問題的提出有什麼邏輯,下一次,你也可以按這個邏輯,這些問題的提法問你的文案所需採訪的人。”這種還原就是做結構筆記,而效果顯而易見,實習生的寫作功力、提問功力,迅速提到了提高。

我在戲劇學院進修時,上過一門課,叫《拉片子》。老師教我們,如果想寫出好的故事,好的劇本,就一遍遍看經典影片或電視劇。第一遍看完,這其實是略讀,第二遍、第三遍到無窮遍,不是為了複習情節,而是一個情節、一個情節地梳理,最後畫出一張魚骨圖,故事的主線是魚骨最中間那根,魚刺是情節點和人物關係的變化,所有魚刺附在魚的主幹骨上,最終目標是魚頭,把故事講完整,說清楚。當你把一部影片能從故事還原成一張魚骨圖,就等於為影片寫出了精細的結構筆記,圖畫多了,你自然也會為你要說的故事畫圖,圖就是邏輯,圖也是寫作的路線。

所以吃透一本書,讓它完完全全屬於你,我個人認為是要評價它,講述它。即這本書寫得怎麼樣?看任何書,都要有評價。評價代表你在思考,思考必定有結論,當你評價一本書時,除了你的立場,還要說明為什麼說它好或不好。最不負責任的評價,也最不要關注的評價是沒看一本書,就說一本書如何如何。

那為什麼要講述呢?講,等於你把一本書切碎了,重新組織語言,再輸出。從輸入到輸出,消化的過程就是提高理解力的過程。你可以試著,想象身邊有一個朋友,沒有看過這本書,你把這本書講給他聽。做個實驗,同一本書,不同的人講,效果不同。因為每個人的理解不同,輸出不同,當你講,你其實都是在借別人的故事,說自己,也把別人的故事變成了自己的。”

姓從的教育專家見邢總這麼說,來勁了,他搶過話筒,“邢老師的話,我太有感觸了!我前段時間在抖音上看過一個段子,說的是,一個靠打零工維持生活的文盲父親,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