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的假期。世界旅遊組織的統計資料表明,在發達國家中,美國人的帶薪假期是最少的。
在我個人的海外採訪過程中,也切實感受到美國和歐洲的不同。去法國、英國採訪,一天最多兩個專案,可以悠閒地享受午餐的樂趣。而在美國,中午坐下來吃頓飯絕對是奢侈,常常是一天三個採訪專案,晚上寫稿,中午,對不起,麥當勞或者肯德基湊合一頓。陪同人員一下車就說,30分鐘吃飯的時間,要快。節奏之快讓人抓狂,難怪麥當勞這類快餐的發源地在美國。
美國人為什麼如此“瘋狂”?
有人從宗教的角度來解釋美國的勤奮。移民到新大陸的清教徒都必須立下誓約,要過一種勤勞節儉、清心寡慾的生活。按照新教的教義,所有的人都是生下來就帶著“原罪”的,人來到這個世界的唯一目的是透過辛勤勞動來還債,然後死了就可以上天堂。
為了贖罪,大多數人都拼命工作,一個社會的大多數人如果都選擇少吃多做不浪費,財富會呈幾何倍數增長,資本的原始積累可以迅速完成,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正是讀出了這一點,才寫出不朽的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現代學者們則從另外的角度進行解讀。
2005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心理學家加特納(John D?Gartner)出版了其著作《輕症躁狂的優勢》。加特納發現,許多對美國人性格的描繪,如精力充沛、動力十足、近乎愚蠢的樂觀主義、企業精神、宗教狂熱、傲慢自大、救世主的情懷等等,都和“輕症躁狂”的症狀重合。其中最基本的特點,就是極度亢奮的情緒。這種情緒發作起來至少可以延續一個星期,患者在此期間覺得自己就是宇宙的主人,覺得自己了不起,並忘我地投入到工作或尋歡作樂之中(其中包括過度追求性生活導致婚姻破裂)。這實際上類似一種癲狂性抑鬱症的初期症狀。
我個人覺得,宗教精神和心理因素都有些道理,但更直接的原因是社會評價體系的壓力和美國法律的缺失。
前面已經講過,美國人講究實際,有些勢利眼,他們和人打交道也不會關心你的祖上有何豐功偉績,而是關心你個人是做什麼的。
在美國,談起某人時最具侮辱性的一句話就是“你是個失敗者”。有一份好工作,工作做得出色,取得成功,成了社會的核心評價體系之一。
不能做失敗者(2)
美國人極為看重成功。成功不一定是物質上的回報,而是得到某種認可,最好是可以衡量的那種。如果一個男孩後來沒有從商,而是做了佈道的教士,那也沒什麼。但是他的教堂規模越大,教堂會眾越多,別人就認為他越成功。
好多事情都說明,成功是美國人生活的重點。清教徒相信工作帶來的好處,既有工作本身的樂趣,還因為工作的回報是上帝之愛的體現。一片富饒的土地到處都是機遇,等待著人們到來。在一個不固守陳規的社會,沒有嚴格的等級和階級,這樣,人就一定能透過成功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從一無所有到百萬富翁的“美國夢”故事,更是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美國人白手起家。
英國的人類學家傑弗裡?戈羅爾用弗羅伊德的說法來解釋這一切。歐洲是被所有的移民拋棄的父親;移民為了在美國過上新生活,背離了自己的文化。移民為了要成功從未停止過奮鬥,因為目標的內容沒有限制。同樣,第二代移民拒絕接受移民過來的父母,因為後者無法適應美國標準。他能減輕壓力的唯一方式,就是取得更大的成功。在整個美國,有義大利人、愛爾蘭人、德國人或波蘭人名字的律師、醫生、教授和政治家,都能證明這種成功慾望的強烈。
既然成功如此重要,理應多花些時間努力工作。
另外,在這個法律多如牛毛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