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想棄文從武,但是沒有和父親李文濤提過,只在寫給南擷的信裡表了些念頭,南擷一眼就看出來了,只說他的決定她都尊重支援。李增其實是有些猶豫的,他就讀於法學院的政治學系,畢業再讀一年,考試合格就可以取得碩士證,也可進入外交部工作。可是如果我們的民族連脊樑都挺不直,他即便去外交部工作能做的是什麼?為自己的民族、同胞向侵略者爭取本來就屬於我們土地,經濟、人權的權益?
自己的國家,被割裂、被壓迫總得有千千萬萬的青年去拿起武器抗擊外敵,來維護自己國家的領土完整、扞衛我們國家主權!
民國十六年6月淮市政府外交部長髮動了一場以修訂不平等條約為中心的“革命外交”,將列強在華特權分為五類,革命外交將分為五期進行,包括恢復關稅自主權、取消治外法權、收回租界、收回租借地,以及收回鐵路利權、內河航行權、沿海貿易權等。
在淮市政府革命外交取得進展後,東北軍積極響應並把目標定在了蘇聯控制的中東鐵路。
民國十八年,東北軍把目標定在了蘇聯控制的中東路上,從7月開始驅逐中東鐵路蘇聯職員,查封哈市內的蘇聯商業機構。7月18日蘇聯政府宣佈對民國斷交。蘇軍在民蘇邊境龍江、林省段準備武裝介入。8月6日,蘇聯為準備同民國的戰鬥成立了蘇聯紅旗特別遠東集團軍。
而民國一方,舊奉軍為主的東北軍總兵力雖有27萬人之眾,但為了維持治安和防衛滿洲南部,能用來對蘇作戰的人只有10萬人左右。而東北軍也未能得到其他方面的增援。
在裝備方面蘇軍也佔據了質的優勢。火炮方面,蘇軍擁有包括十幾門重炮在內的大約200門火炮,而東北軍隊只有135門步兵炮而沒有重炮。同時蘇軍因為裝備了294挺重機槍和高機動性的268挺輕機槍,也在機關槍方面佔據了質量的優勢。東北軍隊裝備有重機槍99挺。空軍方面蘇聯配備了35架飛機,而東北軍隊有5架。
8月14日,蘇聯沿中東路一線向東北進攻,戰爭開始,東北軍將領均試圖遏止蘇聯進攻,不過,因為蘇聯動員新進武器與大量兵力,使東北軍在隨後被蘇軍擊敗,兩個主力旅與松花江艦隊慘遭覆滅,旅長韓光第等大批官兵殉國。東北多處地方被蘇軍佔領。劉伯承、葉劍英等人也響應蘇聯的號召,參與“國際義勇軍”,協助蘇聯進攻中國黑龍江海拉爾之役。
9月到10月,兩軍戰鬥正式展開,在黑龍江和松花江的匯流處,主戰場滿洲里,綏芬河方面以上一連串的戰鬥,民國軍隊損失巨大。戰死1690人,負傷2210人,被俘6900人,失蹤1800人。蘇聯一側的資料則顯示被俘人數達到了9500人。12月20日,“中東路事件”以東北方接受蘇方提出的恢復中東鐵路民蘇共管的原狀、雙方釋放被俘人員而宣告結束。
12月20日,主帥被迫在伯力(哈巴羅夫斯克)簽訂了《伯力會議議定書》,議定書恢復了蘇聯在民國十八年7月10日以前在中東鐵路的一切權議,會後蘇軍撤出東北,但繼續佔領黑瞎子島等地。
這是恥辱的一戰,而東北軍的迅速潰敗,暴露了東北軍外強中乾的實際情況,也說明民國政府的兩面三刀,一方面支援收回我國鐵路權力,另一方面又不給東北軍提供任何援助。
此次事件,使民國的國威更加岌岌可危,倭國也更加堅定了侵略民國的決心。
李增也決定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參加第七期的報名,屆時任武漢分校教育長,淮市中央軍校訓練部主任、教育長兼任教導第二師師長的是有名的悍將張冶中。
李增寫了很長一封信給李文濤,信中打動李文濤的是出自明代戚繼光的《韜鈐深處》
小築暫高枕,憂時舊有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