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精神上的折磨,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輕絕人命”的做法,從治罪處死到

故意屠殺,隨著工程的階段性進展而變得更為酷烈,“驪山徒”們隨時都有慘死的

可能。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 年)七月,那位號稱千古一帝的始皇帝病死在出

巡的歸途中。據《史記》載:“九月,葬始皇驪山。二世(胡亥)曰:

‘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葬既已下,或言工

匠為機,藏皆知之,藏重即洩。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者,

無復出者。樹草木以象山。”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秦始皇死後,繼位的兒子胡

亥曾下令,原屬始皇帝的妃嬪,凡沒有生育兒女的全部被殉陪葬。為了怕參與修築

陵墓地宮的工匠洩露了內中秘密,當始皇帝的棺槨進入地宮後,工匠們也被活活封

閉於地宮中,作了這位始皇帝的殉葬品。而作為陵墓附屬建築的兵馬俑坑工程,在

秦始皇入葬地宮後仍繼續挖築,直到周章率領百萬農民軍攻入關中並對秦朝廷構成

巨大威脅時,兵馬俑坑的修築才被迫中輟,草草收場。

兩千多年後,當年兵馬俑坑的設計者和修築者已不復存在,一切的悲壯和苦難

也早已隨風而去,留在這個世界上的則是他們在酷烈的政治背景和生活遭際中,用

心血凝成的偉大的不朽之作——龐大的地下軍陣。正是這個龐大的地下軍陣,才從

不同的側面折射出大秦帝國的風采和“驪山徒”們的燦爛思想光輝。

秦兵馬俑是悼念為秦始皇掃平六合血染華夏的秦軍忠烈國殤秦兵馬俑是哀婉地

再現為秦始皇修陵的70 萬刑徒的紀念碑群——秦兵馬俑是中國古代帝王陵墓前不

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驚人的寫實雕塑藝術奇峰——秦兵馬俑是中國歷史處於奴隸制

崩潰,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劃時代的標誌——從出土的實物和俑坑的

形制完全可以斷定,這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土木結構建築。俑坑四周分別布有五個斜

坡門道,門道土質堅硬,上有清晰的車輪痕跡。由此推斷這是當初放置兵馬俑時所

出入的通道。兵馬俑放置完畢後,門道則用立木封堵,然後再以夯土填平,俑坑便

成為一個規則的長方形,在東西走向的十一個過洞和墁鋪的青磚坑底上,有極為清

晰、整齊的方形或圓形棚木凹槽和木炭遺蹟。這表明整個俑坑為土木結合而成,俑

坑頂部的上層重量主要靠下面的立柱支撐。各個隔梁及四方邊牆主要起著隔斷牆的

作用外,亦有承重牆壓力的用途。據一位志願軍老戰士回憶,朝鮮戰爭中,中國志

願軍在陣地上所修的土木工事,和秦俑一號坑的結構形制有同工異曲之妙合。

儘管兵馬俑歷2000 多年蒼桑歲月和黃土的掩埋,變得殘缺不全。但龐大的整

體陣容,仍不失浩浩蕩蕩的威勢和秦川壯士叱吒風雲、馳騁疆場的雄姿豪情。

坑中的武士俑,身穿交領右襖短褐,勒帶、束髮,凸起的髮髻偏於頭的右上方。

腿扎行滕,足登方口齊頭履。有的手持弩機、弓箭,揹負箭■,■內裝滿銅矢。有

的手持長矛、威嚴而立,有的腰佩彎刀,目視前方,時刻準備接敵陷陣。

在武士俑中,鮮亮地密佈著一隊隊鎧甲銳士。明顯高大的身軀外披鎧甲,足登

短靴。一行行步兵,腿扎行滕,頭戴圓形軟帽。戰車上的甲士腿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