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意味著無法拿到更多。也就是說,有本事的人和沒本事的人吃一樣多的飯。而“薪酬”制則意味著有本事的人能吃到更多的飯。這自然會得到有本事的人的支援。
也正是基於同樣的道理,“廢世卿世祿制,實行二十等軍功爵制”才能得以實施。
所謂“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勳貴子弟也一樣,也分三六九等。
實施“軍功爵制”以後,勳貴子弟中有本事的精英人士可以很容易的就拿到比原來的舊有制度下更多的利益,也就是說這些人將成為變法的最大受益者,這些人勢必會成為變法的強力支持者;而勳貴子弟中本事一般的平常人士也能拿到與原來差不多的利益,由於變不變法都沒有太大區別這些人只會成為“牆頭草”;至於那些勳貴子弟中沒有什麼本事的庸碌人士,他們是會反對新法,但他們又能掀起多大的浪呢?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在中國古代一直是“家”大於“國”大於“天下”的。“世卿世祿制”的爵位是授予“家族”的而“軍功爵制”的爵位是授予“個人”的。這就意味著對於一個家族來說只要能有一定數量的精英勳貴子弟和一般勳貴子弟這個家族的利益就不會受損。也就是說還有相當數量的庸碌勳貴子弟會由於“家族”原因而脫離“反對派”加入到“支援派”和“騎牆派”之中,這無形之中又進一步的減小了“反對派”的實力。
還有不要忘了,商鞅變法中有一條“鼓勵宗室貴族建立軍功”。著又無形之中進一步減小了變法的阻力。
就這樣,以商鞅為首的“變法派”拉攏了舊有利益階層中的精英勳貴子弟,分化了舊有利益階層中的一般勳貴子弟,接下來只要打擊舊有利益階層中的“頑固分子”,那麼剩下沒本事的庸碌人士又能成什麼事呢?
可以說,這是由於對舊有利益階層的分化和新興利益階層的確立,商鞅變法才能得以成功。
而其他的變法呢?
的確,從變法措施上來看,這些變法都是“利國利民”的,但是他們對舊有的利益階層採取的是“不問情由一棒子打死”的策略,而同時那些變法者又沒有培養起足以與舊有利益階層抗衡的新興利益階層。因此,當變法者本身不能再維持新法的時候舊有利益階層的反撲會一點阻力都沒有。變法自然也會失敗。
在正統教育中商鞅被殺是由於“舊有勢力的反撲”。
崇禎皇帝朱由檢覺得,秦惠王之所以會對商鞅“處‘車裂之刑’於彤,滅商君之族”是由於商鞅和秦惠王之間的“私人恩怨”而不是什麼“舊有勢力的反撲”之類的“政治鬥爭”。
如果商鞅被殺真的是由於“舊有勢力的反撲”那麼“變法派”和“保守派”之間必然會有一場曠日持久的政治鬥爭,新法也必然會處於“時廢時存”的狀態之下。即便沒有出現“新法時廢時存”這種現象但是古代政治鬥爭的殘酷性也必然會導致很多人被殺。
然而歷史上並沒有出現這個現象。
正統教育中以一句“因順應了歷史潮流而成不可逆轉之勢”把這個問題輕鬆的“河蟹”掉了。
商鞅變法的那些條件,其實歸結為一點就是:商鞅變法的成功,是因為他的變法是以絕對權力下的**統治為基礎的。
因為有國君的絕對權力支援和軍隊的絕對服從,在這樣的**統治下,只要是變法者制定的法令,人們理解的要服從,不理解的也要服從,不問本心,只看結果,再加上當時的民眾思想文化水平差,思辨能力低下並且沒有反抗這種**統治的能力,這樣的一刀切式的變法才偶然地成功了。
說白了,**統治加上民風單純,只要變法者不是腦殘瞎指揮,都會獲得一定程度的成功。在這樣的形勢下,貴族守舊階層既無兵權政權,又無群眾基礎,肯定翻不起浪來。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