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來的戰列艦編隊。
當然,這也沒有什麼好擔心的,至少現在沒有理由去操心。只要切斯特成功偷襲了中國海軍的登陸艦隊,米切爾就會設法纏住戰列艦編隊,甚至會與戰列艦編隊決戰,而切斯特就能獲得返航的機會。即便米切爾沒有與戰列艦編隊決戰,只要趕在凌晨四點之前返航,切斯特也能避開方誌盛。
至於天亮之後的戰鬥,與切斯特基本沒有關係。
可以說,切斯特非常大意。
很快,他就嚐到了大意的苦頭。
二點四十五分,“北卡羅來納”號與“華盛頓”號的瞭望員同時觀察到了西北方向出現的炮口閃光。
情況彙報下去後,兩艘戰艦的艦長都覺得不大可能。
西北方向,大概三十公里外就是新喬治亞群島中最南端的旺烏努島,那邊的水深在十米左右,不適合大型戰艦活動。更重要的是,這附近根本就沒有大型戰艦,而且雷達也沒有發現那邊有中國戰艦。如果只是幾艘小型戰艦,那麼在三十公里、或者二十多公里外開火根本沒有意義。
大概一分鐘後,低沉的炮擊聲傳了過來。
就在美軍官兵產生警覺的時候,第一批炮彈就砸了下來。
炮彈的數量不是很多,也就十多枚,但是其中一枚擊中了“華盛頓”號的艦首,在首部十多米處炸開了一個巨大的缺口。
猛烈的震動,讓美軍艦長意識到,這不是一枚普通炮彈。
再說了,如果是輕巡洋艦打出的炮彈,根本就沒有這麼大的威力。
這個時候,切斯特也發現,落下的全是大口徑炮彈。
情急之下,切斯特下達了戰鬥命令。
問題是,除了瞭望員能夠觀察到炮口閃光之外,兩艘戰列艦的雷達都沒有探測到炮擊方向的敵艦。
二點五十分左右,“北卡羅來納”號率先開火反擊。
只是,意義並不大。
雖然透過觀察炮口閃光,能夠大致測算出目標距離,但是準確度不會高到哪裡去,而且得有一個前提。這就是,必須事先知道敵艦的型別,也才能夠知道敵艦炮塔的分佈情況,從而根據閃光點的間隔距離,大致計算出敵艦的距離。如果連敵艦的型別都不知道,那就根本不可能計算出敵艦的距離。
顯然,當時美軍只能猜測,向其開火的是大型巡洋艦與防空巡洋艦。
當然,美軍瞭望員也發現,總共有四艘敵艦在開火。
這下,新的問題出來了。
中國海軍的大型巡洋艦與防空巡洋艦在火力配製是一致的,即都是前二後一、共三座三聯裝主炮炮塔。雖然這兩種戰艦的主炮口徑不同,而且艦體長度也不同、前後炮塔的相隔距離也不同,但是在這麼遠的距離,根本無法做出準確判斷。更重要的是,在只使用光學瞄準裝置的時候,主要測量的就是炮塔的間隔距離。如果那四艘戰艦在同一條戰列,自然能夠測量出距離,而且能夠判斷出哪兩艘是大型巡洋艦,哪兩艘是防空巡洋艦。問題是,如果那四艘巡洋艦不在同一條戰列,那麼美軍就不可能做出準確判斷,也就不可能準確測量出距離。
當時,顧祝同也利用了這一點。
準確的說,是卓宇凡提了出來,由顧祝同採納。
按照卓宇凡的編排,兩艘防空巡洋艦在南面,即離美艦更近一些,而兩艘大型巡洋艦在北面,離美艦更遠一些。更重要的是,兩條戰線的距離恰到好處,足以讓美軍做出完全相反的判斷。
對切斯特來說,苦難才剛剛開始呢。
第二百章 以小搏大
接下來的十分鐘裡,美軍一直在向兩艘防空巡洋艦開火節來自書河**
嚴格說來,美軍沒有向任何戰艦開火。
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