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人,1897年7月12日生。他於1919年赴歐洲勤工儉學,先後在倫敦大學美術部、巴黎美術專科學校學習。於1922年倫敦求學時加入中國國民黨。1926年回國後,在北伐成功的1928年擔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秘書。他在上海結婚時,蔡元培夫人為女方主婚人,陳果夫為男方主婚人。1928年9月任青島大學教務長,後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從1932年春到抗戰前夕,先後擔任國民政府交通部、內政部常務次長、中央政治學校教務主任兼教育長。抗戰時期又擔任過*政務次長。1942年11月接替王世傑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他由於工作關係,和各種派別的文人常有來往。如擔任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主任期間,他常常給左翼文人茅盾、胡風、馮雪峰、田漢、洪深、許廣平、張友漁、韓幽桐等按月以“特約撰述,預付稿酬”為名發津貼,並親自登門拜訪,做他們的“*”工作,但這些左派文人並未在政治上從此右傾。有人便將此事密告陳布雷,陳布雷為其打掩護。這種發“稿費”的事一直維持到1943年。正如臺灣軍中評論家姜穆後來在《國軍新文藝運動的時代背景及其影響》一文中所說:“此項工作顯然失敗。”但張道藩不甘心,仍我行我素,如讓茅盾住“文運會”所在地重慶曹家庵的後樓,老舍更是那裡的常客,並在一次晚會上作過老旦清唱的表演。張道藩於1944年10月5日在重慶的廣播大廈內成立“著作人協會”,呼籲大家重視、保護著作權。此外,他還是國際筆會*筆會首任會長。應該說,他對文藝並不外行。除有美術作品問世外,他另創作有寫愛情婚姻的劇本《自救》、《自誤》,以及寫唐、賀兩家族鬥爭的五幕劇《最後關頭》。獨幕劇《殺敵報國》的“敵”係指日寇,全劇洋溢著愛國主義精神,這從劇作寫一農家受日軍凌辱的悲慘遭遇及主人公姓“唐”、其妻姓“鍾”(“中國”之“中”諧音)可看出。1936年,他還自印有寫與軍閥作鬥爭的電影劇本《密電碼》。後來成了著名作家的王藍,在天津法租界光明社電影院看了由劉吶鷗等導演的這部電影后,很受鼓舞,影響他走向抗日道路。但張道藩的作品多半是政治思想的圖解,藝術水平不高,正如徐訏在1969年9月臺北出版的《傳記文學》第15卷第3期上寫的《念人憶事》中所說:“實在寫得幼稚,水準始終在五四初期剛從文明戲解放出來的階段。”
國民黨在大陸失守後,蔣介石隱居臺灣草山,對不重視文化工作一事閉門思過。不少人認為文化陣地被左派佔領,是國民黨垮臺的一個重要因素。外交官蔣廷黻就認為:“二十年來,國民黨握到的是軍權和政權,共產黨握到的是筆權,而結果是筆權打垮了軍權和政權。”而“筆權”落入共產黨手中,許多人認為張道藩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劉心皇在《現代中國文學史話》第4卷《抗戰時期文藝述評》中,就不斷批評“當時的主持人”所做的文藝工作軟弱無力,沒有“積極的表現,便只有採取消極的禁止”,這禁止的“反效果,就是愈禁止愈有人看,愈禁止愈影響大”,以致文藝界變成了左派的天下。但蔣介石並不因此責怪張道藩。當1949年冬張道藩來臺後,仍受蔣介石器重,成為二陳(陳立夫、陳果夫)CC系統的一員大將。同年底,他被任命為“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1950年春,他奉蔣介石之命創設“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被封為主任委員。委員共十一人:張道藩、羅家倫、狄膺、程天放、張其昀、曾虛白、陳雪屏、胡健中、梁實秋、陳紀瀅、李曼瑰。由於有官方的支援,獎金豐厚,所以這項文藝獎對50年代戰鬥文藝思潮的形成起了重大的作用。同年5月,張道藩受國民黨“*”委託,領頭成立“中國文藝協會”,任首席常務理事。同年10月,任黨營媒體《中華日報》董事長。1951年5月4日,創辦《文藝創作》月刊,任發行人,並親自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