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出身於遊牧民族,男子不能不以鍛鍊弓馬為主,在學習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方面,貴族婦女更佔上風。拿漢人來說,一百個才子中間也難找一個女才子,但是在遼國,竟然以女才子居多。
在漢人的女性中間,因為要受到三從四德、相夫教子的精神約束與時間限制,不能放手學習;遼國貴族婦女就有更大的自由,一般沒有什麼人為的限制約束得了她們。
在這些蕭皇后、蕭太后之中,從蕭燕燕以下,隨便舉兩個例子,都很出色。遼聖宗耶律隆緒的皇后,小名菩薩哥,能歌能舞,多才多藝。她也就是蕭燕燕的媳婦,只是因為自己生子多夭折,就收養了宮人蕭耨巾所生之子,以後立為興宗。興宗繼位後,蕭耨巾以皇帝之母的資格自立為法天皇后,要想奪權,掀起了一場小小的政變。政變沒有得逞,不久就平息了。 。 想看書來
長保和平的澶淵之盟(5)
遼道宗耶律洪基,是遼聖宗的孫子,他的皇后蕭觀音更是遼史上的知名人物,曾以一首《懷古詩》成為遼代名氣最大的女詩人。詩曰:
宮中只數趙家妝,
敗雨殘雲誤漢王,
惟有知情一片月,
曾窺飛燕入昭陽。
此詩本是吟漢代趙飛燕的故事,後來被人羅織成罪,誣陷致死,說她與宮中伶官趙惟一私通,因為詩中隱含了“趙惟一”三個字。她是樞密使蕭惠之女,小字觀音,姿容絕代,詩詞、琵琶,當時無人能比。因為愛好音樂,遂與伶官接近,因詩獲罪,令人扼腕。此事後來已經平反。遼人王鼎編寫了一本著作,叫做《焚椒錄》,書中所收的都是遼人的文學作品,但都是用漢文寫的。書中既收了蕭觀音的許多作品,也記載了她那一段哀感冤抑的宮廷故事。
從敵國打成了兄弟之邦
遼國立國一共才209年,一直都在和宋王朝打交道。其中從公元916年到1004年,雙方是處在戰爭狀態或者磨擦狀態,斷斷續續,打打停停的時期;從1004年到1125年,是處於已經簽訂和約的和平狀態,基本上相安無事。兩國作為敵對國家互相對峙了80多年;作為兄弟國家,和平處了100多年。
遼國建國之初,正值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五代時期,中原大亂了好幾十年,軍閥混戰,民不聊生,老百姓為了躲避戰亂,紛紛逃到遼國管轄的地方去。這樣,就造成了一種特殊現象,遼國的人口一開始就以漢人居多,契丹人只佔少數。漢人的文化又遠遠高於契丹人,所以遼國雖是契丹人統治的國家,一開始就已經全盤漢化,接受了漢人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宋遼兩國實際上都是依照中華文化的模式建立起來的,只是在契丹人的內部還保留了一點本民族的生活習慣而已。由於兩國的文化相同,更容易成為兄弟之邦。到了元代,官方甚至分不清楚漢人和遼人(契丹人)有何分別,他們在劃分族別的時候,把漢化了的遼人(契丹人)認為是北方漢人,而把南方的漢人稱為南人。
正因為宋遼兩國有許多共同之處,所以雙方在訂立合約之後比較容易溝通,容易遵守。遼國建國之後,不少契丹人都以中華文化的繼承人自居。所以《遼史》中自豪地說:“秦漢以來,帝王文物,盡入於遼,周(柴榮)宋(趙匡胤)按圖更制,乃非故物。”他們認為從秦漢以來的真東西都讓我們遼國搬來了,你們現在按照圖紙新做的,都是冒牌貨。
後來他們發現,中國的東西確實是好。但是光要中國的死寶還是不行,還要活寶(人才)。所以就採用兩種辦法齊頭並進,一是引進人才,包括引進知識分子和各種工匠;二是他們契丹人努力讀中國書學中國文化。外交使節到了遼廷,雙方人員全用漢語交談,就是遼國民間市場也用漢語,因為許多商品都是中國貨,還是使用漢語方便。據說有一次對對子,宋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