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遼庭上還出了醜。遼使出上聯:“白玉石天子建碧室”,宋使對下聯“口耳王聖人坐明堂”,遼使立刻指出,“聖”字從“壬”不從“王”,說得一點不錯,他們簡直比宋人還要內行。北宋時代都當過宰相又都與遼國辦過外交工作的兩位大臣——韓琦與富弼都認為遼國學中國文化確實成績驚人。韓琦說:

“契丹宅大漠,跨遼東,據全燕數十郡之雄(據有大漠、遼東和整個燕地)。東服高麗,西臣元昊(東邊的高麗和西邊的西夏都臣服於他們)。自五代迄今,垂百餘年,與中原抗衡,日益昌熾(越來越興旺)。至於典章文物,飲食服玩之盛,盡習漢風(從高層次的文化事業到日常生活習慣,全都學會了中國人的一套)。”

富弼說得更加徹底:

“(契丹)得中國土地,役中國人力,稱中國位號,仿中國官屬,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籍,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皆與中國等(相同),而又勁兵驍將,長於中國。中國所有,彼盡得之;彼之所長,中國不及(我們有的東西,他都有了;他所有的勁兵驍將,我們趕不上他)。”

澶淵之盟剛剛訂立的時候,寇準估計最多可以保持幾十年的和平,結果超出了他的估計,兩國長期和平共處,從公元1004年直到1125年遼國之亡,長達100多年。宋遼之間能夠長保和平,遼國皇室傾心漢化,兩國邊境上漢人和契丹人的和睦共處,水乳交融,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遼興宗耶律宗真勤學繪畫,他曾經自繪一幅肖像送給宋仁宗,請宋仁宗回贈他一幅真容,“以篤兄弟之情”。等到宋仁宗的真容送到,遼興宗已去世,道宗耶律洪基在位,道宗竟把宋仁宗真容和遼的祖先畫像掛在一起。宋仁宗駕崩,訃告送到遼國,遼道宗痛哭流涕。遼道宗即位之初,宋廷派大學者歐陽修前往祝賀,遼國舉國轟動。遼道宗組織滿朝官員熱情接待,賓主盡歡。他自己在接見歐陽修時發了一個宏願說:“如果人生有輪迴,願後世生在中國。”

契丹人最初是作為敵國從北方打進中國來進行侵掠的,是中國自己打了幾十年的內戰,把一大批老百姓驅趕到他的轄區裡去,發展農業和工商業。石敬瑭把燕雲16州割讓給他們,他們認識到漢人在經濟與文化發展上所起的重大作用,就有計劃地籠絡燕地漢人韓、劉、馬、趙四大家族,給以特權,幫助他們治理地方。蕭太后蕭燕燕的情人韓德讓就是韓氏家族的頭面人物。這樣,他們就在燕雲16州站穩了腳跟。隨著漢化的加深,他們的政策也越來越成熟,越來越文明,以前那種到處搶掠的暴戾之氣逐漸消除,宋、遼這兩個兄弟國家變得非常相似。這時候,你從外表上分不清朝廷上誰是宋官,誰是遼官;市集中往來做交易的誰是漢人,誰是契丹人。正如臺灣姚從吾先生所說:“相安既久,於是部分的或全部的(契丹人)逐漸變成了廣義的中華民族。”宋、遼兩國後來的文書往來一律不稱國名,而是互稱南北朝。對宋稱南朝,對遼稱北朝。也就是說,已經互相承認都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是一國兩制,而是一國兩政權,這兩個政權,已經是友好的兄弟之邦。

長保和平的澶淵之盟(6)

遼國在200年中間的變化,是一步步地從侵掠走向和平,從野蠻走向文明,這既符合中華文化發展的規律,也符合民族之間融合的規律。從春秋戰國以來,有數不清的部落、部族都一一接受中華文化,走上了文明的道路。逐漸融合成為一個人口眾多的龐大的中華民族。在融合的過程中,衝突、戰爭總是難免的。無需記仇記恨,只要矛盾能夠逐漸消除就是好事。只不過,宋、遼和約中所保留的“歲幣”——每年宋要向遼提供幾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