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是否科學。我們知道,所謂“民主測評”,是對一定級別領導幹部工作業績和領導作風的評價,而且這個評價還要當場統計,公開宣佈。結果公佈後,領導幹部還要透過公開方式面對全體群眾進行自我剖析,提出整改措施。所以,這個評價如果不公正,不公平,不真實,不基本準確,就會違背測評的初衷,也會造成損害,比如打擊工作積極性、誤導今後的發展方向等等,因此必須慎重,更必須科學。

所謂“科學”,又包括幾個方面的要求。首先是要客觀公正,其次是要切實可行,再次是要合情合理,最後還要確有權威。現在看來,新都區在設計方案和進行試點的時候,已經儘可能地考慮了這些問題。比如2005年的民主測評大會,就是由1 299人組成的。這個人數,大體上適宜。因為人數太少、範圍太窄、圈子太小,難以公正;人數太多又不易操作,千人規模是合適的。這就科學。

參加測評大會的這1 299名“評委”,其實由三個方面的人士組成。其中一部分來自基層,即村和社群的支部書記、村委會和社群主任、部分生產合作社社長、機關幹部代表;一部分來自民間,即企業界代表、市區和農村一般群眾代表、無黨派人士代表、知名人士代表;還有一部分可謂“半官方人士”,即黨代會代表、人民代表和政協委員。“評委”來自基層和民間,是為了保證測評的民主性;邀請黨代表、人民代表和政協委員參加,則保證了測評的權威性。但不論他們是來自基層還是來自民間,或者是“半官方人士”,基本上都是“非公務人員”。即便有機關幹部的代表,也不是領導幹部。既有來自基層的代表,又有來自民間的代表,還有黨代表、人民代表和政協委員,這就具有了代表性。這正是為了保證測評的客觀、真實和公正。這也科學。

其他環節就不一一細說了。比如“臨時機構”,比如“監督公證”,比如“一定程式”、“獨立打分”和“定期考評”,其意義都一目瞭然。可以商榷的是“測評專案”。測評專案是否科學,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我將在後面的文章裡進行討論。這裡要說的是,成都“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四套辦法,總體上都體現了科學與法治的精神。這真令人高興。因為有了科學與法治,我們就有了確保民主程序健康發展的“不二法門”,也就有了把民主的小船推向前方的雙槳。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1)

為了共和國的長治久安,要讓儘可能多的人在儘可能多的時候參與到民主化的程序中來

不妨再來看看成都“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四套辦法。

不難看出,這四套辦法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讓儘可能多的人在儘可能多的時候參與到基層政治生活中來。開放三會是讓儘可能多的人來“議事”(參與決策),全委票決和公推###是讓儘可能多的人來“選官”(選拔幹部),民主測評則是讓儘可能多的人來“評官”(考核幹部)。這四件事,參與的人數都比改革前多。多,又有什麼好處呢?最明顯的好處就是不容易腐敗,其次則是比較科學。所謂“集思廣益”,所謂“眾目睽睽”,所謂“大庭廣眾”,即此之謂。無疑,多數人的看法不一定就正確,多數人的選擇也不一定就準確,也會有看走眼的時候。但多數人看走眼總歸比少數人看走眼的可能性小,這就相對讓人放心。

實際上,所謂“民主”,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多數人的選擇”。民主當然並不簡單地等於“少數服從多數”,但沒有“多數人的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