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史上著名的“霜月騷動”,名為“騷動”,實為內戰。整個鎌倉都被捲入戰火,幕府將軍的府邸也在戰爭中被焚為灰燼。鎌倉幕府的統治岌岌可危。

為挽回御家人的頹勢,改變各級武士的貧困狀態,鎌倉幕府不得不做出飲鴆止渴之舉,於公元1297年強行頒佈《德政令》,規定禁止買賣、典當御家人的領地,非御家人和商人已經取得御家人的土地必須無償歸還原主,並且此後不再受理有關向御家人貸款問題的訴訟。

《德政令》引發經濟動盪,商人抬高物價,御家人從此告貸無門,陷入更深程度的困頓。御家人的貧困沒落加速了御家人制度的崩潰。

忽必烈發動東征日本戰爭五十年後,即公元1333年,各地豪族舉起反幕大旗,再次掀起一場國內混戰,最後一代幕府執權北條高時自殺,鎌倉幕府宣告滅亡。

把忽必烈東征日本放在元朝整個國家戰略的變更軌跡上來看,其實並不具有特殊性——無論是戰爭結局還是戰爭方式。

元朝與東征日本幾乎同時進行的,還有徵討安南、占城、緬甸等行動,也都沒有實現既定的擴張意圖,甚至在有些地區損失慘重。比如對占城國(越南南部地區)一戰,由於其國王囚禁元朝使節,元兵在大將唆都率領下,從廣州出發,乘戰船一千艘,經海路進軍。但占城國堅壁清野,退入叢林,元軍雖攻陷其首都,但歸路和糧道卻被切斷,撤退途中,元軍幾乎全軍覆沒。

七 戰爭給幕府埋下危機種子(2)

蒙古帝國最後一次對外擴張,是對爪哇王國(印尼爪哇島)的遠征,這個島國對於元朝來說,比日本更小也更遠。元朝派出兵團二萬人、戰船五百艘,最終只是促成了爪哇國的改朝換代,並沒有獲得更大的實質利益。遠征爪哇失利之後,元朝的對外擴張基本宣告停止。

中國大陸事務的複雜性,導致歷代統治者沒有足夠的精力再去擴張——包括忽必烈——他在表示要打造出“黃金王朝”之後,在無形中就不得不接受中國傳統政治倫理的影響,“中國式”政治倫理再結合中國特有的地理、民情,對歷代統治者都極富說服力和感染力。

也正因為忽必烈推崇漢文化,在事實上放棄了“草原蒙古”,致使四大汗國與元朝本身逐漸脫離宗主國關係。

若干年之後,忽必烈的後人們發現,逐步去掉擴張性格的帝國卻擁有著基本穩定的國土。

《元史?地理志》這樣記載元朝的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它奠定了中國疆域的基本雛形。與漢、唐極盛時期的疆域相比,元朝不僅在國土面積上大大超越,而且在控制程度上也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帝國行省制度影響至今。

忽必烈以及其後代的身上無法去掉蒙古人的特性,元朝人被官方分成四類: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實行等級管理。嚴格來講,這並不是“民族”分割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據被元帝國征服時間的早晚所制定的等級。

伴隨著戰爭殺戮和事實上的民族與地域歧視;中國南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對元朝的正統性表示認同。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中國各民族的文化甚至血脈再一次相互大融合——許多漢族人來到邊境地區,少數民族又有大量進行內遷。中華民族中一個新的子民族——回族也開始形成。

元朝留給中國歷史的遺產遠遠不止這些。

最終,元朝像其他王朝一樣,走進了史冊。

對中國人來說,它成為一段複雜且特殊的記憶——公元1368年,元大都被徐達、常遇春兩位將軍攻陷;公元1388年,藍玉將軍在捕魚兒海(今貝加爾湖)成功挫敗殘元勢力,將“北元”朝廷成員俘至南京城。

“昔胡漢一家,胡君主宰;今胡漢一家,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