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助下洗腳了。教孩子把腳趾、腳跟部洗到,洗完後擦乾,夏天應天天洗澡、換衣,其他季節也應定期洗澡、洗頭,勤換內衣褲。

如果孩子不愛洗澡,那麼結果自然是氣味難聞,別人必須遠離他,家長可以表示,自己無法忍受這種氣味,可以拒絕與他同桌吃飯或坐在一起。此外,不洗澡身體會發癢,尤其到了夏天,不常洗澡容易面板搔癢、生瘡,讓孩子知道自己行為的結果,必須要注意個人衛生。

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4)

4。提醒孩子勤理髮,勤剪指(趾)甲。孩子的頭髮以整潔、大方為宜。指甲長了,藏汙納垢,很不衛生,也容易抓傷面板,應定期給孩子修剪,大些的孩子家長應教會其自己修剪。但不宜剪得太短,以免孩子用手時磨傷指腹部面板,引起疼痛。

5。擦鼻涕。大人給孩子擦鼻涕時,動作要輕,以免引起孩子的反感。1歲半的孩子家長應提醒他用手帕擦鼻涕。2、3歲的孩子就應自己學會隨時用手帕擦鼻涕。

家長應勤督促、多指導,多用語言鼓勵孩子,使孩子逐漸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

生活自理能力,也就是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的良好習慣。學會料理自己的生活,是兒童在社會化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不少小學生,由於在生活上由父母“包打天下”,6歲的孩子鞋帶散了不會系,急得直哭;9歲的孩子不會穿衣服,鬧出將內衣當外衣的笑話;10歲孩子要媽媽餵飯……

在這種“溫室效應”下,兒童因嬌寵而任性、脆弱、追求享受、缺乏獨立性和克服困難的勇氣與能力。這樣的孩子是很難成才的,甚至連能否長大成人都成問題。

有個小孩上了高中,要住宿,這可愁壞了孩子的爸爸,不為別的,就為孩子每天起床這件天大的事。這位爸爸還真有辦法,自己不能每天跑30多公里的路來把孩子從被窩裡拽起來,就把這光榮而又艱鉅的任務交給了孩子的“室友”,每天起床的時候由室友推他。那位爸爸也不讓人家白乾,聲稱可以“按月付酬”。

上面這位爸爸的腰包看來是夠鼓的,為了孩子可以不惜金錢。但要比起誰更溺愛孩子,下面這位爸爸則做的更絕,他不僅不惜金錢,甚至不惜自己的身體與尊嚴。

某學校帶學生去遠足,有一位家長給教師寫了一張條子,謊說孩子身體不舒服。老師一問孩子,孩子說了實話。沒辦法,家長只得讓孩子去了。於是家長給孩子準備了熟雞、肉、水果、罐頭、香腸、巧克力、飲料……真是應有盡有。這還不算,家長還特意請了假,騎車遠遠地在後面跟著學校的隊伍,怕孩子受委屈。到了晚上老師去查鋪,發現床底下有一個人,嚇了一大跳,原來是孩子的爸爸鑽在床底下。這位爸爸說:“孩子沒在外睡過覺,怕他翻身掉下來,我在這兒等著接他呢。”

愛孩子愛到這個份上,其用心之良苦真可謂空前絕後了,可是,家長們如此良苦的用心,帶來的結果卻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美好。

有媒體報道,一個20歲的大學生在與父親走散後竟然連回家的路都不認識,乍一聽,這事好像是天方夜譚,但遺憾的是,這就是發生在你我身邊的不折不扣的事實。

過去,人們常以“書呆子”來譏諷讀書人,說得再形象些就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等諸如此類。但再怎麼“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也不會像這位大學生這般“不食人間煙火”吧?如此沒有生活自理能力,又怎麼能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中站穩腳跟、博得一席之地呢?

上文中兒子之“迂”,過錯並不全在自身,為人父母者更應深刻檢討一番。就這則新聞而言,兒子找不到家,父母應該承擔主要責任。從來都沒有單獨出過門,上大學後每次回家、返校均由父親親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