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一,那麼,這個人的品德就很有問題,他真是個“偽君子”了。這個講究禮法、正名的孔子,居然接受過反政府組織的邀請,想去做官,被他弟子當面盤問過,這,又要怎麼解釋?
後世不少人攻擊儒家,就是拿的這件事情做文章。這種事情,後世兩千餘年的時間裡多少儒家弟子,誰也沒有給出一個能讓大家信服的合理解釋來,整個封建時代,大家選擇性地失明——忽視了這兩個人有些不太能拿上臺面的做法。那時,儒家、孔孟已經被拱上神壇了,想換掉,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如今,這神壇是空的,阻止他們上去比把他們趕下來,無疑要簡單得多。
儒家,看似溫文爾雅,其實比黃老要更具攻擊性,很有些要讓自己的學說“德布四方”的意思,再加上國情所需與劉徹偏心,所以,在朝堂上,黃老居守勢的。衛綰、直不疑為人雖是持重,可心裡不失落那是不可能的,如今見韓嫣駁了儒家,還滿有道理,心下大慰,當下裝聾作啞隨他說了。
劉徹本就與韓嫣是一夥的,此時也不會訓斥韓嫣什麼,只說:“大家都是在討論經籍,把事情辯駁清楚了就好,朕聽下來,也是獲益匪淺。”回頭望了望正在拼命記錄的史官——這不是不能進去聽壁腳的皇帝內室,正經會議,史官是在場的:“都記下來了麼?”
史官擦擦汗:“記下了。”
“抄幾份,給大家研究研究。”
“喏。”
後續
拿到史官的筆錄副本,韓嫣抽了。
韓大夫說:“孔子是好學之人。”
韓大夫說:“看人,不僅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孔、孟,言稱共主,而結交諸侯,背棄天子,言行不一。”
韓大夫說:“……”
韓大夫說:“……”
諸儒生無言以對,遂人身攻擊。
……
以前讀史書,看到大臣、謀士、說客遊說的時候,寥寥幾句話,就說得主君聽了,一直就很納悶:究竟是主君太白痴,還是當時氣氛太美妙,怎麼幾句話一說就成了呢?自己勸劉徹的時候,磨破了嘴也只是讓他的觀點略偏一偏罷了。
今天,終於明白了:不是太白痴,也不是太美妙,是史官他們偷工減料。大家說了多少話啊,到他這裡,就這幾句解決了。
虧他們能概括得如此準確,服了!
————————————————————————————————
說是“研究研究”,其實也是小範圍的,畢竟,很多事情還要用到儒家,畢竟,劉徹對黃老也很厭倦。不過,這也是一個訊號:誰都知道劉徹和韓嫣觀點近似得不得了,甚至,從某從層面上說,韓嫣就是劉徹的代言人。如今韓嫣掰儒家,劉徹居然有縱容的傾向,一時不少學習儒家學說的人,腦子也活絡了起來。
前面說過了,此時還不是儒家一統天下、其他學說苟延殘喘的時代,改換所學也不是件太困難的事情。尤其,這還沒讓人家改換所學,只是,嗯,換個角度看問題。連藉口韓嫣都給大家找好了:孔子不也是個不斷在學習進步的人嘛?!
即便是這樣,儒家還是讓韓嫣給得罪了。這時代,腦子活絡的人固然多不勝數,戰國遺風下那種人往高處走的思想還很濃厚,不過,死腦筋硬拼的人也是不少的。訊息到底還是透了出來,議論也就是難免的了。
儒家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裡面其實是沒有《論語》的,而《論語》又是孔子言行的記錄,這樣《論語》的地位就又更高了一些。駁了《論語》,是駁了崇孔子的一批人的面子,不過,這六經,卻沒有一本是孔子自己寫的,雖然《詩》、《春秋》是他刪定的,只是這刪定《春秋》,也就是後世的“春秋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