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務叫做“明鑑”。
《明心寶鑑》這本書,成書於明初洪武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393年)。洪武就是明代第一個開國皇帝,朱元璋那個年代。公元1393年,由武林也就是現在杭州的一個人,叫範立本輯集的。他把明以前的文、史、哲包括儒、釋、道諸家的格言警句,他認為最好的一些東西收來,分為20篇,分別叫繼善、天理(這個“天理”就是人所生的本性,就是天性,也就是良心)、順命、孝行、正己、安分、存心、戒性、勸學、訓子、省心、立教、治政、治家、安義、遵禮、存信、言語、交友、婦行(就是婦女需要做到哪一些賢德的行為)。千言萬語,它的主旨是教人立德為善。*米*花*在*線*書*庫* ;http://BOOk。MIhua。nET
國學主要就是儒、釋、道三家。“儒”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相傳宋初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他文化程度不高,但天下治理得很好。後來他去世了,家人在箱子裡發現有半部《論語》,所以叫“半部《論語》治天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就在儒家的著作中,所以國學受儒家的影響很多。同時,受道家的影響更深。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老子寫了《道德經》。老子實際上跟孔子差不多是同時代的人。“孔子問道於老子”,是說孔子向老子討教過。我們杭州有個黃龍洞,就是道教的。孔子曾經說老子“其猶龍乎!”好像是一條龍。英國著名的學者李約瑟,專門寫了一部《中國科技史》。他在《中國科技史》裡講到:“中國人的特性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多來自道家的傳統。中國如果沒有道家,就像大樹沒有根一樣。”包括我們中醫,也是受道家的影響,《黃帝內經》就是道家的著作。所以《黃帝內經》第一篇是《上古天真論》,把道家的理論進行了很好的傳揚。包括我們中醫辨證的方法,這個陰陽啊、五行啊,最基本的都是道家的理念。
引言(6)
我們中國人不自覺地把外來文化先引進、再結合、然後再融合。比如古印度佛教中的禪,傳到中國以後,中國人進行了研究與發展,結果就形成了我們中國式的佛教。佛教的代表人物是釋迦牟尼,就是如來。釋迦牟尼真有其人,是古印度的一個王子,他後來經過研究,苦苦地修煉,把佛教弘揚到一個很好的高度。現在和尚唸的經,好多都是釋迦牟尼的經,都是釋迦牟尼講的。所以中國的佛教是融合而來的,也成了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中華文化主要是由儒、釋、道這三個部分構成。儒、釋、道三家文化,造就了中華文化兼收幷蓄的博大胸懷,使得中華文化形成了一個有自己特色的、隨時發展的、善於融合的生命力量。所以中華文化越來越龐大,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博大精深。但是貫穿中心的總方向是絕對不變的,這就是中華文化的核心。這個核心就是美好和諧、摒除邪惡,希望全人類一起走向和諧社會,也就是天下為公。“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範立本把明以前有關儒、釋、道的好的格言警句進行了編纂。他這個書為什麼叫“明心寶鑑”呢?就是“鑑固可以照形,而理尚可以明心”之意。鏡子可以照我們的形體的,而這些道理啊,大道啊,可以使我們的心地明亮,所以是一部“叢集聖之大成,萃諸賢之蘊奧”之作。明代後期有一個萬曆皇帝,在萬曆十三年(公元1585年),也就是過了兩百年以後,在《明心寶鑑》的基礎上,命令儒臣稍加刪訂,間有增損,就編成了《御製重輯明心寶鑑》。
萬曆皇帝有一篇御製序,說:“夫以鑑照形,則妍媸辨;以古照心,則淑慝明。”就是用鏡子照這個臉,長得難看、長得好看一下子就辨別出來了。有的人被火燒了以後面目全非,一照鏡子嚇了一跳,不照鏡子不知道,所以“以鑑照形,則妍媸辨;以古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