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宣告,“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開心顏”!只有自愛、自惜的人才能夠說出這樣的話。李白從沒有失去過自己,從沒有忘記對自我設問,與自己的人格進行對話,保持頭腦清醒,成為完整的自我,這就是李白的高貴之處。
其實,熱愛自然。李白也愛中華這片土地,他一生漫遊各地,所見的東西甚多。李白的胸襟得山川之大氣,故能容山納海,甚為開闊。可以這麼說,李白愛他生活的世界。“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山瀑布》)、“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白帝城》)、“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較長的詩有《夢遊天姥吟留別》、《蜀道難》。這些詩都表現出了詩人對自然之愛。詩人內心是充滿著愛的,將這種愛融進了他的詩歌中。
再次,愛朋友。李白雖視同僚如草芥,但對朋友之情卻是感人的。在李白的詩歌中對朋友之間的感情表現更為突出。“人生貴相知,何用金與錢”(《贈友人》)、還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送孟浩然之廣陵》),送人非到“孤帆遠影碧空盡”,可見其心何誠?等等。特別是他與杜甫之間的情誼更是讓人感動,“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可見,李白是如此有情有義、有血有肉的人。
李白是一個善於自省的人,這一點就像屈原一樣,積極地去探索人生。他是一個熱愛生命的人,追求生命的質量,充滿俠肝義膽,又有仙風道骨,他對生命的探索進行到了十分深刻的地步,他意識到人的價值在於自由,在於自身對精神的追求。如對月亮的設問,“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把酒問月》)、“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難能可貴的是,詩人對自由的熱愛對精神自由的追求是不妥協的。在功名的取得與精神自由相牴牾的時候,他寧願成就自己,而不失去個人的人格,這就是詩人的魅力之所在。
詩人的詩正是詩人人格的物質化。我們讀李白的詩儼然看到一個傲然於世的高人,他有情有義,有血有肉,但是從未放棄過自己。他是一個完整的擁有自己的人。也正因為如此,他的詩達到了自由奔放,如駿馬行空,不受一切羈絆。
人格上追求自由,故而能從文字上解放詩體,才能為後人開拓新路。
李白能夠寫這樣的詩,也是因為李白具有那樣的心。
激情之魂——閱讀貝多芬
“竭力為善,愛與自由甚於一切,即使忘了王位,也不要忘記真理。”——貝多芬(1792年手記)
12月16日是永遠值得銘記的日子,因為上帝在這一天降臨一顆能夠帶來世間最純正的音樂的生命:貝多芬。
貝多芬(1770…1827)不僅是個人物事件,更是個令人振奮不已的名詞:代表著洶湧澎湃的激情,桀驁不馴的靈魂,它如同春雷般滾過天空,磅礴恢宏,其勢不可當。
很多人知道,貝多芬在完全失去了聽覺的情況下寫出的《第九交響曲》如今已經無可疑義的成為歐盟的盟歌。這部作品在初演出時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據有關史料記載,當時的聽眾在演出結束後,抱以五次雷鳴般的掌聲表達他們最崇高的敬意。(按慣例,最高榮譽也只有三次。)然而,貝多芬卻已毫無聽覺,還是經過演出者的提醒才看到了感人的場面,最後含淚答禮。
我相信偉大的音樂必須由偉大的靈魂與之相配。貝多芬正是得到時代精神的哺育迅速成長起來音樂大師,是歐洲“自由”、“平等”“*”等觀念的嫡生子。他在為人處世、音樂作曲方面都做到了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