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了口下旨道:“內閣擬旨,朕要賜右檢校僉都御使、提督五城兵馬指揮司李佑四人抬輿。並賜曲柄青羅傘蓋一頂。以壯其巡城觀瞻。”
還沒有將精神集中起來的廷臣齊齊大吃一驚,這又是哪一齣?
抬輦也就罷了,天子怎麼忽然想起賜給李佑傘蓋?這裡面有什麼深意?要知道。京官與地方官不同,任何官員在京城出行儀仗都沒有傘蓋,宰輔公侯亦不例外。
那李佑前天才被閣臣集體奏準。免了朝參,今日天子怎的又要賜李佑這些恩榮抬舉他?
當即有掌道御史站出來,叩首諫道:“恩賞皆出於上,本不該由人臣所議!但追古鑑今,恩賞萬萬不可過濫!李佑新近並無大功,何能得此殊恩,叩請陛下收回旨意!”
景和天子卻把一封奏疏交與侍班中書,諭示道:“念!”
侍班中書接過來後,朗聲讀道:“臣李佑以肝膽熱血為官。不敢有惜身之念。於今見疑於朝廷,放逐於廟堂之外,頓成笑柄,京師之大無以自處。故欲效景和八年二月廷杖故事,自請外放,替朝廷牧民一方,或可聊慰生平之志。”
這本奏疏寫的簡單。殿中群臣立刻就聽出來了,這是李佑自請外放奏疏。其中含義還沒有細想,但有一句話先引起了眾人的注意,便是“故欲效景和八年二月廷杖故事”這句。
此句本身無問題,但是插在奏疏裡顯得很突兀。所以才引人注意。李佑寫這麼一句,絕不是無的放矢。
廷臣們略略回憶了一下。李佑在景和八年二月挨本朝第一廷杖的事情,聰明的人當即恍然大悟!
李佑在挨廷杖之前,可是在太后面前喊出了請天子親政的呼聲,號稱為首倡天子親政之人!這可是個很有象徵性的人和事!
以國朝政治傳統,一人得道必須雞犬升天。一方面,身邊雞犬畢竟親近放心;另一方面,即使不想雞犬升天的,也得做出雞犬升天的樣子給別人看。如果身邊雞犬都不能昇天,那誰還給你效力?
所以在官場上,東宮職位才會備受青睞,一旦東宮登大寶,那便坐擁潛邸從龍之功。
李大人雖然不是景和天子的潛邸舊人,但作為在朝堂上第一個公開喊出請天子親政的臣子並被貶謫,這個分量在當時公認與從龍差不多。
上面這些內容,不會寫在任何制度裡,但卻是牢牢存在人心中的。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作為具有如此意義的政治象徵,天子親政後第四天,沒有任何表示也就罷了,居然聽了閣臣之言,在毫無過錯的情況下將他打發出朝堂,這就未免……
這要讓天下人怎麼看?
對錯不論,從政治角度看,確實就是一件蠢事。難怪今日天子臉色不甚好看,大概是覺得自己遭到閣臣忽悠,幹了一件蠢事的原因。
五個大學士不由得面面相覷,前幾天他們居然忘記了這點。本來輕鬆如意的袁閣老神情也微微有變化,這不會影響到他的前程罷,應該不會…
首倡天子親政之功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是印記深刻的大事情,可以當做一個人的終生標記。可是李佑身上驚天動地的事情太多太多了,首倡天子親政的事反而被沖淡到大家快忘了…
奏請天子收回賞賜的御史也十分尷尬,跪地進退兩難。
景和天子皺眉掃視,想起李佑這個年紀最相近的同齡人,幾次相處覺得此人果斷機敏、條理清晰、敢作敢當。再看殿中,對比之下真是一群老糊塗!便揮揮手道:“此乃追賞李佑昔年首議之功,嘉獎忠臣節義,無須再言。”
群臣便又紛紛想道,天子手段有長進,這次施恩收取人心真有幾分純熟老練味道了。
換做一般官員,聽到五位閣老一致奏請將自己排斥出朝堂,必然是滿懷怨望,憤恨不已;但他在這時突然又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