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李淏也同時來到。雙方打過招呼以後,就直接入座了。李淏是朝鮮的世子,是地主,自然是坐在右邊上首的位置。張準是明國的來使,是明國的大都督,自然是坐在左邊的上首。兩邊的官員,則按照互相交錯的方式排序。這是為了大傢俬底下能夠說些話,加深兩邊的感情。當然,高手也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探知對方的一些底細。
眾人落座以後,尹思明代表世子致歡迎詞,歡迎張準的到來。這些都是套話,是外交語言,誰也不會當真。不過,誰也不會露出不以為然的樣子,彷彿事實的確是這樣似的,彷彿幾百萬朝鮮人民,的確是滿腔熱情的歡迎張準的到來。最後,尹思明率先端起酒杯,含笑說道:“為上國都督大人的到來乾杯。”
張準微微一笑,舉起酒杯,致謝過後,一飲而盡。這種客套的禮節,是不可避免的。有高弘圖的臨時指點,張準自然是規規矩矩,不再出現什麼突兀的語言。隨後,是雙方的大小官員,互相提議敬酒。然後又是張準和李淏互相對飲,算是完成一整套的禮節。
無論是明國還是朝鮮,無論各自有什麼心思,這一輪的禮節,大家都是非常到位的。所有的語言,都是非常誠懇的,非常熱情的。當然,在內心裡,誰也不會當真。禮節之後的內容,才是最重要的。
【今天的第一更送到月票好像有點少啊請求支援幾張】
第587章 三年之內,進攻瀋陽!
第587章三年之內,進攻瀋陽!
(0587)
酒過數巡,大家就有了幾分醉意。有了幾分的醉意,就可以“胡言亂語”了。既然是胡言亂語,那萬一說錯,也可以比較容易掩飾過去。這也是第一次見面的小技巧。你就算一點都不醉,也要裝作喝醉的樣子,不然顯得太正經,否則氣氛就不熱鬧了。萬一說錯什麼,也會被人揪住小辮子不放。畢竟,外交上的事情,可大可小。
只是,朝鮮方面最先開口的,竟然是那個七品的通事郎崔浩光。其他的朝鮮官員,包括世子在內,都沒有主動說話的意思。只聽到崔浩光捏著酒杯,頗有些醉意,滿臉關切的說道:“都督大人,不知道上國最近的戰況如何?究竟有沒有起色?”
眾人頓時安靜下來。
崔浩光這句話明顯是不安好心,借詢問明國內部的戰況,暗自諷刺明國自己都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還來管我們朝鮮的事?尤其是最後一句話,對明國的戰局,更是表示了毫不掩飾的悲觀。同時,也是在悄悄的蔑視明國不如韃子。
其他的朝鮮官員,包括世子李淏在內,聽到崔浩光如此毫不客氣的說話,都情不自禁的端正了身子,聆神細聽。明國和韃子的戰鬥,一直都不如人意。可以說是屢戰屢敗,損失慘重。若非如此,朝鮮國內的投降派,勢力也不會如此的囂張。
朝鮮願意當明國的附屬國,是建立在明國可以保護自己的安全之上的。要是明國連自己都保不住了,還談什麼保護別人?以前,朝鮮對明國還是抱很大希望的,覺得明國只是一時遭受挫折而已,戰況是會有所改觀的。因此,他們忠誠於明國的思想,從來沒有動搖過。
但是,隨著韃子的第二次入寇,朝鮮人不得不有些失望了。韃子第二次入寇,明軍根本不敢抵抗,只能躲藏在城堡裡面,眼睜睜的看著韃子肆虐。最終,韃子滿載而歸。明國的京師之地都是如此,更不要說其他地方了。明國連自己的京畿之地都無法保住,哪裡還有力量來保護朝鮮?
自此以後,朝鮮投降派的勢力大漲。朝鮮國王李倧的立場,也發生了明顯的轉變,默許了崔鳴吉和韃子之間的眉來眼去,最近還提升了崔鳴吉的職務。尤其是朝鮮軍方,畏懼和韃子戰鬥,試圖和韃子議和的思潮非常嚴重。軍方的投降派代表,便是崔鳴吉的死黨沈器遠。
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