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皇太極的爺爺塔克世、他爹的爺爺覺昌安都是大明的建州衛指揮使,以此說明現在的女真才是大明的反叛,根本就不是什麼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對皇太極說自己不通文的話袁崇煥更是來了勁,他向皇太極發出挑戰,寫文章、寫詩填詞隨便選看誰不通文。
兩人你來我往互相指責只是幌子,皇太極真正的目的是互市做生意,因為女真人現在已經把蒙古人搶得差不多了,再搶也不知道該搶誰,左看右看只得想辦法要跟明朝方面做生意,否則的話皇太極才不會同意放歸劉興祚的家小,信任之人當了叛徒誰都會痛恨的。明朝方面也有自己的底線,就是堅持原則的情況下也不去深層次刺激女真人,讓女真人跟蒙古人互相爭鬥才符合大明的真正利益。
爭鬥是暫時的,利益才是長久的,這在大明君臣之間以及前方將士和後方指揮參謀機構間都達成了共識。就在談爭鬥和談利益的時候,劉宗周代表聖學院給天啟拿出了一個方案。
240 三種權利
為了配合將在全國進行的整頓軍隊行動,讓退役軍人能夠順利從軍戶轉變成民戶,天啟在年前讓聖學院考慮兩大關係,就是百姓與土地的關係、百姓與官吏的關係。天啟認為只有把百姓與土地的關係理清楚了,才能保證所有人吃飯和穿衣的問題;只有把百姓與官吏的關係理順了,才能保證官員做到上下一致和言行一致,從而保證政令的貫徹實施和**的準確反映。
這兩個要求看似很簡單但是仔細想起來就會覺得很難,大明帝國經過兩百多年的運轉,大多數的土地都被兼併在少數人手裡,而且這種土地兼併趨勢還在愈演愈烈。沒有土地只能租借土地耕種的農民除了交稅還要交租,朝廷收了稅還會修河道和養官吏,那些靠收地租過活的寄生蟲只會在家中啃食勞動成果而沒有一點付出,使民力和國力都受到極大的傷害。
雖說也有一些人擁有自己的土地,但因為身份不同使得待遇也不同,大量兼併土地的仕紳不用交稅,沒有仕紳身份的農民必須交稅,這樣下去農民被迫失去土地只得租地來種是遲早的事,這種百姓與土地的租借關係肯定是不會長久的。天啟後來要求所有人都要交稅,不許家有五百畝土地的人再買土地,這隻能暫時停止土地的兼併速度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確定農民和土地的新關係勢在必行。
在以前,官吏是代表皇帝到一方管理百姓的,除了極少數知道民力艱辛的官員,絕大多數人在管理百姓問題上都是想當然,這種隨意管理模式使官員和百姓形成對立,不利於生產力的合理有效運用。在天啟五年時,天啟就要求每個官員上任和離任時都要作個書面上的交接報告,寫上當時當地的具體現狀方便朝廷瞭解後製定製度,後來進一步要求每個官員產生時都要得到上下一致的贊同,並且要求官員在上任時要讓人知道接下來幾年你準備怎麼做。
天啟認為只有百姓知道官員怎麼做,才會明白自己該怎麼做,假如發現官員要做的事會對自己產生傷害,百姓可以要求平等對話要個說法,也就是說要麼你改正要麼你把我說服,要做到這一點百姓和官員之間就必須有一種新的關係。為了避免一位官員說一套做一套,天啟成立了四級輔政制度,就是說官員在行使政務時不需要自出心裁也不能說了不做或亂做,怎麼做有人輔助你也有人監督你,遇到特殊事務也有人出來解決,你需要做的只有服從和公平。
怎麼確立新形式下百姓和土地的關係還有百姓和官吏的關係,這是個問題也是個任務,聖學院接到這個任務後立即行動起來。他們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四處訪問多方調查,對調查結果又進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最後終於得出了一個看起來比較滿意的結論,劉宗周認為沒有問題後先在監政院中與信王、高攀龍、徐光啟等人通了下氣,見大家都點頭認可後立即向天啟作了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