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5部分

那些稍微識字的孩子再按照識字多少、誦讀典籍多寡來分成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完全不按照年齡、性別來分年級,分年級的依據便是入學前的考試,看掌握文字的程度而定。

剛開始的幾年內,中央大學堂培養出來的教師很少,每個鄉鎮只能分到一兩個,魏延為了迅速推進全民教化,便想出一個便捷的辦法。教師先去教授四年級的孩子,教授完畢後,四年級的學生便再按照二年級課本去教授二年級的學生,教師再去教授三年級的孩子,教授完畢後,三年級的孩子再按照一年級的課本去教授一年級的學生,若是三四年級的學生們有教不通的地方,教師再重新給大家講一遍。那些學的比較快、教課比較好的三四年級的學生會被授予助教的身份,參與小學堂的日常教學。

在這個時代,即便魏延不新增什麼,小學堂的課程都比後世的小學課程好玩太多太多,而且更能培養一個人的全面素質,因為學習的主要內容都依據儒家要求學生們掌握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禮,便是禮儀,如同後世的思想道德教育,書籍有兩本,一本是《禮記》,一本是魏延親自編纂的《三字經》,取材於後世的《三字經》,把東漢以後的事蹟全部刪除,只保留東漢及其以前所有賢人的事蹟,旁邊還畫上插畫,寓教於樂,三字經是小學堂一二年級的啟蒙教材,《禮記》的簡略本供小學堂三四年級學習。

樂,便是指音樂、詩歌、舞蹈等,這些都雜糅在一起,一起教授,教材便是《詩經》和魏延編纂的《啟蒙詩詞》,《啟蒙詩詞》選擇的都是後世那些通俗易懂的詩詞,比如李白的《靜夜思》之類的詩詞,至於撫琴、舞蹈,是讓學生們自發建立一些琴社、舞蹈社來自行訓練,教師從旁輔導。

射,便是射箭,為了跟北方遊牧部落對抗,所有的小學堂學生都必須學習射箭,不論將來他們做文官還是武將還是其他的職業,遇到遊牧部落的侵擾,他們至少能做到有還手之力。按照不同的年齡,有不同量級的弓弦,不能影響他們的骨骼發育。

御,開始的意思是指駕馭馬車,現在當然指的是騎馬,牧馬場會向每個小學堂送去幾十頭小馬駒,供小學生們騎乘,練習騎馬射箭。

因為射御這兩科做基礎,魏延便把所有小學堂學生都編入到正規軍的候補序列,稱之為童子軍。

書,指的是識字和寫字,識字方法包括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又是造字方法,其中形聲字約佔百分之九十,識字後便開始練習書法。

數,指的是算數,小學堂並不學均田、慄布、差分、少廣、商功、均輸、盈、方程、勾股等複雜的數藝,他們學習的是九數,即是九九乘法表,只要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學得通就好了,魏延可不想把後世的奧數來過來噁心摧殘這些小學堂的學生們。

第374章 【中學】

魏延聯合司馬徽、胡昭、王粲等人又從《論語》《孟子》《荀子》等儒家典籍和《道德經》、《莊子》、《墨子》、《孫子》等諸子百家典籍裡選擇通俗易懂的章節,按照從易到難的順序編成四本書,供給一年級到四年級作為最基本的課程,名字便稱做《小學》,跟那個艱澀的儒家典籍《大學》相區別開。如此看來,整個小學期間,除了《小學》、書、數讓那些小學生煩一點,其他課程都是寓教於樂,玩中學,學中玩,這些孩子基本不苦逼不抑鬱,不五道槓。

等到第三年,中央大學堂第二期的一千多師範生畢業以後,便開始在各個亭的鄔堡分設小學堂,在縣裡或大的鄉鎮裡設定中學堂。

中學堂面向所有十歲到十五歲的稍微有些基礎的孩子,當然這些孩子要透過五選一的擇優錄取的選拔考試才能獲取進入中學堂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