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站在道德制高點去說別人的不是。假如是互相往對方身上潑髒水也沒有什麼,潑久了大家自然就不潑了,大家都不乾淨也難看,問題是他們還要天啟作裁判,這就讓人為難了。
天啟剛剛發配魏忠賢去南京思過時,大家的矛頭都指向跟魏忠賢親近的人,比如說顧秉謙、崔景榮等人,很有些同仇敵愾的意思。待得這些人或走或調以後,大家就開始內鬥了,只不過做得比較隱蔽,東林黨捲土重來打擊異己那自不必說,連忠誠老實的孫承宗都發動自己的學生擠走跟自己不對眼的王在晉,天啟什麼都知道也不好說什麼。本著眼不見心不煩的想法,天啟把軍務政務分開後又把吏部跟都察院合併,讓管官和管事兩類事務也分開。
天啟的意思就是這治國就是治吏和治事,朝中一切爭鬥無非是爭權和爭利,合併後的都察院都是東林黨在掌管,天啟乾脆就把管官的事全部交給都察院也就是交給東林黨,心想這都是一個黨總不該再爭鬥了。當然天啟也沒有放任,而是告訴高攀龍和楊漣,委派官員和監督官員都由你們東林黨來做來選,但是如果選的人出了岔子或者選的人不能勝任你們就要想法自己解決,最後證明這樣做很有效果,至少表面上看朝堂上沒什麼爭執了。
朝堂上沒爭執很大一個原因是天啟很懶很少上朝,很久不開會一開會自然會想著解決問題,小紛爭小意氣不值得佔用寶貴時間。天啟懶是懶但也不是對朝中事務和官員放任自流,他先是用年齡限制官員品級防止人的野心膨脹,然後成立聖學院和博學院給官員以幫助。聖學院從經驗上和大方向的把握上給予支援,保證政策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博學院從具體實施上給予支援,保證官員做事的合理性和先進性。
以上安排都是針對一般情況,如果發生特殊情況官員們還是會上門來煩人,為了徹底清靜天啟又在慈慶宮成立了監政院,平時政務院、都察院、聖學院、博學院等頭腦都在一起各做各事,出現特殊情況大家就一起商議,他們都拿不定的事那肯定就是大事了,這時候天啟再來決斷就輕鬆多了。經過一段時間後天啟認為這樣很好,決定在中央、省、州、縣成立四級輔政制度,天啟認為在這樣的制度幫助下,一個官員只要不是文盲和傻子一般都能勝任。
到了天啟七年一切都比較順了,天啟認為當皇帝就應該這樣,什麼權力都放出去自己只掌握隨時叫停的權力,有人動腦有人動手還有人處理異常狀況,完全達到位高權重責任輕的境界。不過萬事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人一閒久了就會出毛病,天啟在正月過後就感到身上不舒服,太醫院的太醫厲害的都來看過卻都束手無策,還好只是渾身不舒服沒有其它大礙,皇后說宮內全是些女人、小孩加太監陰氣重,讓天啟沒事去外面呆一陣天啟也深以為然。
天啟選來選去選中了文昭閣,這文昭閣分上下兩層,裡面大多裝的是些古今書籍,還有些地方裝了些銀兩、絲綢、成衣等好看又雜亂的東西,這些東西是為了方便皇帝在上朝時高興了賞人。天啟算了下不上朝已經很久了,估計短時間也沒有上朝的打算,就算要上朝也不會賞人,就叫人把東西搬到庫房去。文昭閣樓上收拾出來後也留了些書,其中一本南宋洪邁寫的《容齋隨筆》天啟很愛看,裡面對治理國家、治世和亂世的比較、朝代興衰更替的原因說得很透。
清明節過後的一天,天啟上午在武成閣中舉了一陣大小適當的石鎖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