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91部分

家安定皇帝統治的那個,更好的辦法不是想不到而是實施不下去。

以明朝戶口制度為例。在當下而言,統計戶口的意義就在於收稅以及派役,其他的因素壓根不考慮,所以朝廷對戶口田畝不是不重視,而是制度擺在那,跟時代脫節太大。

朱元璋立國之初,將江寧玄武湖包圍起來,設立黃冊庫,以重兵看守。為保證黃冊真實有效,更是下達聖旨:我這大軍如今不出徵了,都教去各州縣裡下著,繞地裡去點戶比勘合。比著的便是好百姓,比不著的,便拿來作軍。比到其間,有司官吏隱瞞了的,將那有司官吏處斬。百姓每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過,拿來作軍。

如此可知,當初大明對於戶口的重要性非常清楚,也特別在意。對於後湖的重要性以及戰略意義,心裡也有數的很,按照官員說發為:後湖藏天下黃冊,載戶籍事產,實國家重務,億萬載無疆之根本也。

黃冊每十年一造,地方調查更新後送交後湖,由江寧國子監監生負責駁查,防止疏漏篡改。在洪武、永樂時代,這種方法卻是保證了國家對於基層的把握,也確保了朝廷的正常運轉,起到了億萬載根本的作用。但是到了萬曆時代,這樣的手段就行不通。

先是人員上,國子監生不再像過去一樣容易得到官職,江寧國子監裡讀書的人屈指可數,完成不了駁查要求,只能從外面僱人。每此駁查光是支付給這些人的工資以及伙食費,就是一筆驚人數字。像是范進任職的上元縣,每到駁查之年,就要攤派超過兩萬兩的特別稅,用來支付駁查費用。這筆錢不在正稅之內,都是老百姓的額外負擔,一個縣的納稅人口承擔這麼大一筆數字,自然沒人歡喜。

再者地方也越來越怠惰,有的地方官為了省事,上任之後就編造黃冊,一口氣編出幾十年去,就為了省心。其資料自然不足取信,完全沒法當收稅依據。到了萬曆時期戶口版籍大多不足為信,曾經被皇帝百官看作萬載之基的黃冊淪為門面工程。真正收稅全靠吏員書辦自己家傳的賬目,朝廷無從掌握。

范進的辦法,就是從這一條入手,既然黃冊失效,乾脆就把這制度廢了。眼下的國家形勢怎麼也比洪武年好,張居正的鐵腕手段,也不見得就比洪武年的執行力差。豁出一筆經費加上人力,再搞一次全國普查,編造黃冊,認真駁查一次。在這之後,就不再編纂黃冊,所有戶口田地,就以這次普查的資料為準。

這種方法當然存在著弊病。比如人不是不死之身,這個時候一家五口,到了一百年後,誰知道變成什麼樣子。拿著這個戶籍去收人頭稅或是派役,根本執行不下去。張居正當然不認為范進愚蠢到這種地步,連這麼簡單的問題都看不出。以他對范進的瞭解,以及字裡行間的意思,范進提出這種主張惟一的可能就是:范進要在未來徹底取消明朝的人頭稅。

減稅的真正要點,不在於蘇松那幾百萬石積欠,而是執行了百多年的人頭稅要徹底廢除。未來國家的稅收將建立在田畝這個基礎上,所有地區全按著這份黃冊上的田畝資料計算稅收和徭役。換句話說,人丁賦稅全攤派到了土地稅收之中。

一直以來奉行的人頭稅依據就是人多力量大,家裡丁口多,就由力量服役納稅。范進的思想則是根據眼下大明的生產實際出發,國家不可能維持洪武時代的土地政策,人多的不一定土地多,按照土地收稅,對於赤貧階層來說簡直就是福音。

這群已經失去了活命土地,被迫個人當佃農的失產者,名下沒有一分田地,一下子就能擺脫賦稅服役的命運。隨後,又可以作為朝廷的用工備選,拿著朝廷給的工錢去應承徭役。這種稅收改革方案對於貧民階層有利,但是對於田地持有者則有害,推行下去絕對不會容易。

范進也知這種制度想要推廣開阻力非同小可,田骨田皮兩分,按誰來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