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所以,多一些“我們的書記”、“我們的鎮長”,既有利於政權的穩固,又有利於民主的程序,豈非利國利民?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3)

顯然,鄉鎮黨委書記的公推###不是“為改革而改革”。同樣,它也不是“換湯不換藥”。表面上看,它不過是執政黨基層領導幹部產生方式的小小變動,只能算是“稍微動了一下”(微調)。但是,這“稍微一動”卻產生了質的變化,這就是由“官選官”變成了“民選官”。官選和民選究竟有多大區別?是不是所有的“官”都非得民選不可?這自然可以討論。但是第一,民主無論採取何種方式,其中必有“民選”環節。第二,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只能積極穩妥地進行,中國的民主程序也只能有序前進,但必須有人邁出第一步,哪怕只是一小步。邁出這一小步,和一步都不邁,其差別不可以道里計。所以,這小小的變動便有大大的價值,即“萬里長征第一步”。其他做法的意義,也如此。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真的非改不可嗎?

不可否認,人類都是有惰性的。一件事情,一種制度,如果不到“非改不可”的地步,幾乎沒有人願意改變。改變,或者說變革、改革,是有成本的,也是有代價和風險的,因此要慎重。但慎重不等於盲目樂觀,也不等於按兵不動。長治久安須從長計議,從長計議須未雨綢繆。有些事情,如果認準了是要做要改的,那麼,長痛不如短痛,晚做不如早做。如果一定要等到“非改不可”的時候再來改,只怕是成本更高,風險更大,損失更慘重。

政治文明的建設,民主制度的健全,就是一件認準了要做的事情。這是世界的潮流,人民的願望,也是執政黨的選擇。因此,就應該在有條件的時候和地方一點一滴地做起。問題不在於做多少,而在於做不做。做,就有希望,也就會有成效。即便做錯了,也能吸取教訓,總比一個石頭都不摸的好。

何況民主化正如城鄉一體化,是目標也是過程。這個過程很可能“路漫漫其修遠兮”,必須孜孜以求,鍥而不捨,很需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事實上,要建設社會主義民主,任務很多,其中就包括國民素質的提高和民主意識的建立。如何建立?怎樣提高?空談是沒有用的,爭論就更沒有用。唯一有用的辦法,就是讓每一個國民都親身參與民主政治的建設,從而讓民主意識深入人心。民主是要訓練的,也是要實踐的。它不是少數人的事,而是全民的事。沒有全體民眾的積極參與,民主化就是一句空話。同樣,只有當民主意識滲透到每個國民的骨血之中時,這個國家才可能是充分民主的,也才可能是真正穩定的。這就要讓儘可能多的人在儘可能多的時候參與到民主化的過程中來,這是共和國長治久安的“固本之計”。成都之所作所為,正是體現了這兩個“儘可能多”。從這個意義上講,也可以說是“非做不可”。

實際上,只要大家都像成都這樣不嫌跬步,不棄涓流,從點點滴滴做起,國民的政治素質就會提高,社會的民主意識就會增強,執政黨的地位就會鞏固,共和國的長治久安就有了堅實的基礎。這是一個雙效益。

一劍下青城(1)

沒有農民的幸福,人民的幸福就是一句空話

成都的故事是齊頭並進的。就在“再造生機”和“夯實基礎”的同時,他們也在“突出重圍”。或者說,在依靠科學來解決難題。這裡說的“科學”,就是“科學發展觀”;這裡說的“難題”,則是“三農問題”。

農村、農民、農業,號稱“三農”。“三農”成為“問題”,由來已久,人言人畏,堪稱“老大難”。辦法也不是沒有想過,效果也不是完全沒有,但多半治標不治本,剪不斷理還亂。因此這一回,成都市委、市政府便希望能夠標本兼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且,他們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