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高岱說:“孫將軍為人;惡勝己者,若每問,當言不知,乃合意耳。”孫策和高岱皆信以為真。結果孫策和高岱見面後,孫策果然說起《左傳》,高岱則連連回答不知道,不懂得。孫策發怒,以為高岱依恃才能,輕慢自己,把他關了起來。聽說高岱被囚禁,他的朋友和當時好多人都在露天靜坐,請求孫策釋放他。孫策本無殺高岱之意,但登上高樓,看見幾裡地遠近,坐滿了請願之人。孫策討厭高岱能得眾人之心,下令殺了他。
孫策殺高岱固然與他人的挑撥有關,但根本原因還是江東儒林長期排斥孫家令孫策產生了自卑與猜疑。而高岱之死更是令孫策在儒林之中益發惡名遠揚。事實上張昭提議孫策在東吳開科取士也是為了緩和孫策與江東儒林之間的關係。
與父、兄相比,孫權雖然受過完整的儒學教育,但他也只能勉強算是個寒門人物。這個時代的寒門人物在學風與為人上同世家子弟有著明顯的不同。最直接的表現便是在文化上不專心儒學,重視實用;在行為上不恪守儒家仁孝規範,時有放任、不拘禮法的行為。魯肅也是寒門人物,所以對孫權熱衷東萊雜學並不感到意外。然則作為東吳的幕僚,魯肅卻不得不為孫權崇尚雜學而感到擔憂。畢竟曹操已在鄴城向天下士林發出“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承諾。孫氏兄弟若是再輕視輕視儒學,勢必會加深與江東儒林之間的矛盾。
然而此時的孫權根本沒注意到魯肅的憂慮,就見他興致勃勃地點頭道,“那是當然,吾還想有朝一日將東萊雜學推廣至東吳。”(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使用者請到m。閱讀。)
·
第二十九節 雜學勢起
蔡吉並不知曉魯肅正在擔心東萊興起的雜學會和傳統儒學起衝突。不過就算知道了她也不會太過在意。在蔡吉看來儒學是個講究入世的學派, 入世的最終目的是達成"內聖外王"四個字。為了達成此目的儒學不會介意去融合其他學派的學說。哪怕是在後世遇上 ‘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儒家學者依舊立志融合中西哲學,以建立新儒學。
所以蔡吉自信只要她足夠強大,儒家非但不會排斥雜學,反倒是會去主動融合雜學。而作為一個穿越者她所要做的就是營造一個適合科學發展壯大的環境,並將自己的所知所學流傳下去。正如此刻的蔡吉就在書房之中仔細回想著上一世學過的知識。
從力的三要素到密度、壓強,從化學變化、物理變化到混合物、氧化物。。。。。。這些知識點在後世固然僅有初中水準,可每一個定律、公式和概念都需要配上嚴謹的推導與證明,以及相應的試驗,方能令物理和化學以學說的姿態被這個時代的學者所接受。可蔡吉上一世終究是文科生出身,這一世又心繫天下公務繁忙。只有在沒有戰事的時候,她才能每天抽出一個時辰來回憶上一世學過的理化知識。所以整個回憶整理過程進展得十分緩慢。有時候碰上不知道該如何證明的定律或概念,蔡吉就只能以假設的方式交給徐嶽等人去研究論證。
這種情況以化學居多。畢竟化學比較抽象,既不像物理形象分明,也不像數學脈絡清晰。一個不小心化學很容易就會被人誤解為法術。倒是段芝結合他的煉丹經驗,規範了化學試驗用語;令講武堂的化學試驗效率大大提高。只是這樣一來便更是讓人將化學視作了煉丹術的分支。蔡吉倒是堅信唯有堅持科普方能改變世人的偏見。不過。。。。。。眼下看來自己今天怕是又卡住了。
在心中無奈地苦笑了一下,蔡吉擱下筆伸了個懶腰,一抬頭就見對面的曹丕正端端正正地坐在案牘前謄寫《齊孫子》,即後世所稱的《孫臏兵法》。燈光下少年的身姿挺拔而又修長,兩旁高高堆起的竹簡在他的筆下不緊不慢地化作了一頁頁薄薄的書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