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已經完全被鮮血染紅,只有幾個倖免遇難者躺在地上呻吟,無力的用帶血的雙手試圖想把自己身上的鵰翎箭拔出來。
太慘了!若說黑山軍的整齊陣形乃是一面整齊光滑的牆的話,那麼青州軍的一陣箭雨就是直接在這面牆上挖掉了一塊大大的磚。張燕這才明白為何王白騎會把自己從馬上拉下來,因為這種弩箭根本無可抵禦,不知道那強弩上有什麼法寶,第一輪的弩箭剛剛射完,第二輪的弩箭馬上就射到,這完全出乎張燕對弩箭的常規認知,一時間不由得呆了起來。若是自己剛才親自組織伏擊青州軍的話只怕也是一敗塗地吧?
脾氣暴躁的於毒可不管那麼多,剛才那陣弩箭把他嚇著了,令這兇人在驚魂甫定後大感沒有面子,發誓要親自上陣,把這面子找回來。
張燕軍隊的變化帶動了杜遠那三千騎兵的變化,起初這三千輕騎兵完全沒有把兩翼的步兵放在心上,還是不緊不慢地拉開和黑山軍弓箭手的距離,用強弩射殺黑山軍的弓箭手,待箭匣中的弩箭射出過半的時候已經給黑山軍造成了兩萬多的傷亡,此時兩翼的步兵已經迫近,青州騎兵收起了強弩,從背後拿下了強弓,換上那種箭頭大而寬的鐵箭,開始向兩翼的步兵射擊,每五百人為一個射擊群體,同時不斷地變換著射擊的角度。更把戰馬狂奔起來,忽停忽走,忽左忽右,忽轉忽撤,各個射擊團體更是互相掩護,互相穿插,完全把前一箭和後一箭之間的空檔時間彌補過去。
黑山軍就是在這種戰術下被弄得疲於奔命,以往以機動性強著稱的黑山軍此刻遇見了青州的輕騎兵簡直就是全無辦法,因為馬永遠比人跑得快,更何況沒有了鎧甲重負的青州戰馬更是被完全的解放出來,耐力的問題得到了徹底的解決。
只是一會兒的工夫,這支人數只有三千人的輕騎兵就已經令黑山軍損失了三萬餘人,真正做到了以一當十。
張燕在後面看得面色陰沉,心知自己若是再不想辦法,今天就是完敗的局面。誰能想得到僅僅一萬青州騎兵就會給自己造成這麼大的麻煩?而且對方現在還僅僅是投入了三千輕騎兵,若是全力投入的話那局面根本就不是張燕所能想象的,再加上還沒有露面的青州步兵,這場仗還用得著打嗎?問題是自己有何方法對付眼前的騎兵。
對面的武安國看著黑上軍狼狽不堪的模樣,一咧嘴對高順道:“高帥,張燕一定奇怪為何我軍的步兵到現在還未出現。”話還未說完就已經被高順用眼色阻止了回去,這才醒悟過來旁邊還有鮑信這外人在,便不再說話。
其實高順的意圖很簡單,再經過金鄉西北的那個埋伏時,高順就命令步兵前行,這樣可以用重步兵應付一切突發的事件,在破掉王白騎的埋伏後,高順根據金鄉外面一馬平川的地形特徵和黑山軍的戰鬥特點,迅速令一萬重騎兵中的六千人迅速換裝,和斬馬刀兵調換盔甲,又配上了斬馬刀,更戴上了強弩和長弓,這樣就把青州的重騎兵變成了了一支輕重騎兵的混合兵種,有了這支輕騎兵的支援,青州的重騎兵完全不用步兵在一旁保護。
這種搭配方式還是太史慈告訴高順的,當然如此一來,青州騎兵的訓練也艱難的多,因為這標誌著青州騎兵必須各種武器都要嫻熟的運用,但是高順卻覺得很值,更對太史慈五體投地,不明白太史慈是怎麼想出來的。
太史慈當然不會告訴他,這種搭配方式乃是後世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騎兵的標準軍制。一萬騎兵,六千輕騎,四千重騎。
正所謂:“五排騎兵、兩重三輕。”
此之謂野戰無敵!
第一部 第九卷 第十一章 勝負(八)
正當張燕無計可施而武安國意氣風發時,把黑山軍玩弄於股掌之間的青州輕騎兵卻在杜遠的帶領下開始邊射擊邊自兩翼向本陣後撤。
武安國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