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邊糯米開始磨粉,這邊老蔣已經拿著些剛磨好的糯米粉,開始加水。加水後就可以上鍋蒸,糯米粉加水是非常有講究的,加的水不能多也不能少,否則嚴重影響到年糕的口感。
老蔣經驗很好,拿著斗量好米粉,再按比例量好水。
“蔣叔,是不是就可以蒸了?”
老蔣挽著袖子,一雙手全是米粉。
他搖了搖頭,“現在蒸可不行,糯米粉加水拌過後,還得過篩子呢。”
李超站在一邊饒有興趣的看著老蔣又找來把竹篩開始篩。
等篩好後,終於可以把米粉放進木甄中蒸,僕婦按吩咐開始添火。
磨糯米粉、添水拌粉、過篩、上甄、燒火蒸制,李超在一邊安排著把這一道道工序,變成了流水線。
第一籠很快蒸熟,成了一大團。
“你們看好了,打年糕講究個巧勁。”
老蔣頭拿來一把大木槌,往放進臼中的糯米糰上打。剛蒸好的糯米糰十分的粘,打下去軟綿綿的,木槌提起來的時候,還會粘在上面,
打年糕,得力大,可更得講究個巧勁,要不然有力都使不出,讓你如同陷在泥沼裡一樣。老蔣頭打起來挺輕鬆的,旁邊的年輕家丁們躍躍欲試。
老蔣頭呵呵的笑著,把木槌交給旁邊一個小夥。
那小子十**歲,長的壯實,人高馬大的,接過木槌,先往手裡吐了口唾沫,然後握起木槌就勐用力砸了下去。然後用力把子提起來,憑著蠻力,他打的又狠又快。
不過僅十來下,這小夥就已經面紅耳赤,手越來越慢了。那看似不大的一團年糕,卻似乎有百斤重,讓他這個一身蠻力的小夥都掄不到木槌了。
老蔣這時笑呵呵的從小夥手裡接過槌子,開始重新掄動。木槌一到老蔣手裡,重新又聽話起來,根本不會打到石臼上,彷彿十分聽話一樣。
“看好了,用力要巧。”
在老蔣的指點下,那小夥也不再小瞧打糕了,認真的學了起來。
期間,李超跟老爹爺倆,也掄起木槌一起打了一籠。三十斤不到的糕,爺倆打了差不多近半個時辰,起碼槌打了上千下。
用老蔣的話說,年糕就得多打,打的越久才會味道越好,以後越容易儲存。當然,正常熟練的,打個三四百下也就差不多了。
李超他們那是事倍功半,沒掌握好方法。
堅持打完一籠,李超累的跟狗一樣,老爹這個戰場上舞鐵槍的老將,也有些缺喘。大嘆術業有專功,打糕也不簡單。
看著打成白中帶點米黃,有如玉一般半透明的年糕,李超也是感嘆,純手工手打糕真不容易啊。
直接從臼裡扯下一小團年糕,往嘴裡就塞,嚼著極有韌性。
這籠是什麼都沒有加的純年糕,味道也挺好。
老爹也扯了一點,嚼了幾下,“自己打的年糕,吃起來就是香啊。”
爺倆嚼著年糕,身上還冒著熱氣,都一臉歡笑。
打好的年糕此時還是一大團,離最後成品還有幾道工序。
在老蔣的指點下,李超把年糕團從石臼裡取出,放在案板上。
拿根竹筒,把打年的年糕滾壓平整,然後切糕。
一個家丁拿了把刀過來,結果老蔣道,“刀不行,拿根粗線過來。”
剛打好的年糕,還是軟的也很粘,用刀切,會粘在刀上,傳統的辦法是拿線切糕。
老蔣拿著根線,扯著兩頭,繃急,把糕一條條的切下,切的十分平整。
“把我剛調好的那個紅汁拿來。”老蔣道。
一碗紅色汁液端來,這是為年糕成品最後一道工藝所準備的。
打好的年糕,得點上一道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