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憤不已的時候,就會期望有人能出來主持公道,而這個人必定是擁有更大權力的人,這表明,與其說人們是相信法律,毋寧說人們是信仰權力的。雖然表面上看法律與愛民是風馬牛不相及,可是仔細的分析起來,卻有著巨大和密切的聯絡。”
看到鄭偉說的有些口乾,穆國興做了個請喝茶的手勢,笑著說道:“你講的這些也很有道理,約束公權力,加強人民群眾對權力的監督正是中央目前所大力提倡的,但是,要想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也絕非是一朝一夕之功,”
鄭偉喝了一口茶,正色說道:“省長,我是一介儒生,可能講的話不太合乎規矩,但是,今天好容易有了這個機會,我就一吐為快了。我認為現在省政府正在搞的那個依法行政大檢查就體現了這一點,這也是一個約束公權力,把政府置身於人民群眾和法律監督之下的一個好辦法,我相信這一條政策的制定者,肯定是你省長的功勞了。”
穆國興笑了:“何以見得?”
“第一,從時間上來看,這次的依法行政大檢查是你來到廣南後才開始的,第二,沒有一個寬闊的胸懷,和淵博的知識,沒有一副真正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的仁愛之心,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誰說書生不會拍馬屁,鄭偉這個馬屁拍的比誰都高明,他這些話算是真正說到穆國興的心眼裡去了。看了看時間,兩個人不知不覺已經談了兩個多小時了,穆國興又笑著說道:“最後一個問題,我們歷史上出了很多的政治家,比如說、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唐代的李世民,清朝時間的曾國藩,這三個人物你最喜歡哪一個?最不喜歡哪一個?”
鄭偉知道,剛才討論的道德經是從大的方面來考察他的學識的,而拿出這三個歷史人物來,那就有點具體的考察一個人的眼光問題了,這個題目如果答的好,這位年輕省長必定是龍顏大悅,如果答的不好,今天這場談話也就算是白談了。
對這三個歷史人物,確實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不好給他們一個正確的評判,這個時候就要看一個人的眼光了,也是考驗一個人政治智慧的時候了。
鄭偉略一思忖,一張口就語出驚人:“省長,拋開政治而言,這三個歷史人物當中我最討厭的是諸葛亮,最喜歡的是唐太宗和曾國藩兩人當中的一部分。”
穆國興不動聲色的問題:“談談你的看法。你的理論根據又是什麼?”
“我之所以不喜歡諸葛亮,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鄭偉此時彷彿又回到了大學畢業做答辯的時候,目光炯炯有神,清了清嗓子說道:“第一,從工作方法上來看,諸葛亮是一個事必躬親的人物,他誰也不相信,認為誰都比不上他盡心,不能放手讓手下去做他們應該做的事情,結果越忙越糟糕,事業沒幹成倒把自己給拖垮了,最後導致了蜀國的滅亡。”
“第二,諸葛亮沒有胸懷,不注重現人才培養人才,甚至為了自己大權獨攬,不惜毀滅人才,它實行的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那一套,凡是跟著他的人,在劉備死後是沒有一個有好下場的。”
穆國興注意地聽著,他也在思考著鄭偉話裡的意思,他感到眼前這個年輕的大學教師,還是一個很有頭腦的人,也是一個很有主見的人,不像眼下一些機關裡的人似地,整天唯唯諾諾的沒有一點稜角,離開領導的指示就好像不知道該怎麼工作了。
“哦,這是你對諸葛亮的看法,你對唐太宗和曾國藩又喜歡他們哪一部分呢?”
“用人!”
“用人?”
“對,就是用人。”也沒有等穆國興讓,鄭偉端起茶杯咕嘟咕嘟喝了起來,又順手給穆國興的杯子加上熱水,繼續說道:“唐太宗曾經說過:‘君子用人如器,’什麼人才有什麼用處,就看領導把它放到什麼位置上了,只有把它們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