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部分

創意,有采用中國傳統琉璃瓦頂子的,有采用攢尖頂“大帽子”式的,甚至還有很超前的設計,把大會堂設計成了完全透明的一個“玻璃盒子”……

與“百花齊放”的外立面設計相對應的是,在大會堂的內部設計上,建築師們被死死鉗住了手腳。

從初稿到定稿,大會堂的設計方案足足進行了7輪評比論證:叫大家來的時候只說做一個萬人大禮堂,第二輪就加入了5000人的大宴會廳,第三輪,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樓也加了進來……建築師們苦心設計的方案,往往轉天就被全盤推翻。最令人頭疼的是,大會堂的功能被不斷擴充,建築面積卻不能相應增加,“最多7萬平方米,一點也不能放寬”——這個數字,中央“咬”得很死。

7萬平方米,就算只做一個萬人大禮堂,平攤到每個座位也不過是7平方米的面積,尚且不及平均每座13平方米的首都劇場,更何況還要建大宴會廳和常委會辦公樓呢?建築師們都說,大會堂的設計簡直是“螺螄殼裡做道場”,“戴著鐐銬跳舞”罷了。

。 想看書來

羅瑞卿:拆我的樓,我有意見(2)

果然,大家“精打細算”做出來的設計受到了外交部禮賓司近乎刻薄的批評。因為面積所限,所有方案都把宴會廳安排在了大會堂的一層。禮賓司認為,這樣設計貴賓進門之後沒有迴旋餘地,沒有休息場所,立刻“登堂入室”,顯得過於寒酸,把國宴場所搞成了“大灶食堂”。另外,從大會堂正門一進去就是萬人大禮堂,沒有鋪墊、沒有過渡,有失莊嚴隆重的氣氛,“像電影院,不能用”。

就這樣,大師們的方案紛紛落馬。到1958年國慶節,10年大慶進入一週年倒計時的時候,“十大建築”中最重要的萬人大會堂,依然沒有一個成形的設計。

周恩來反覆對建築師們說:“大會堂可以一年建成,五年修嘛。”

眼看再拖下去,天安門廣場和萬人大會堂就難以保證在國慶10週年之前完工,1958年國慶期間,焦急的周恩來做出指示:進一步解放思想,除老專家之外,發動青年同志參加國慶各大專案的設計。前幾輪中作為“稽核機關”而沒有參與具體設計的北京市規劃管理局,也正式加入了大會堂的設計隊伍。

著名建築師趙冬日當時正擔任規劃局技術室主任,他是北京市委大樓的設計師,也因此得到了當時的市委第二書記劉仁的信任。規劃局從大會堂設計的“幕後”走到“臺前”之後,劉仁親自找到趙冬日,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

“7萬平方米的建築面積,不去考慮。140米×270米的規劃用地,也不去考慮。打破樊籬、另起爐灶,設計一座全新的萬人大會堂。”

按照這個思路,趙冬日和同事們很“舒服”地做出了新的設計方案——大會堂平面呈“凸”字形,由北向南依次排列大宴會廳、大禮堂和常委會辦公樓,三部分以中央大廳相連,宴會廳放到二樓,大禮堂移至中央偏西的位置。至於立面方案,則沿用了前幾輪設計中曾獲得總理首肯的西洋柱廊式結構。

規劃局的方案完美地解決了此前大會堂設計過於“小氣”的問題,只是支撐這恢弘氣勢的,是高達17萬平方米,超標兩倍有餘的建築面積。原來和博物館“配套”的用地規模也被大大突破了——210米×340米,比之前幾乎擴大了一倍。

但這個方案能不能最終獲得透過,誰心裡都沒底。且不說中央從沒明確表示過放寬7萬平方米的限制,眼看十年大慶一天天臨近,多建10萬平方米顯然又會延長工期。更關鍵的是,17萬平方米已經超過了故宮全部建築面積的總和,畫在圖紙上容易,我們真的能把它變成現實嗎?

1958年10月14日,規劃局忽然接到國務院的通知,剛從外地返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