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栽跟頭。理想主義在他心中太根深蒂固了,這讓人非常苦惱。去年夏末,王蒙創作了一首題為《秋興》的長詩,作為散文集《我是王蒙——王蒙自白》一書的序詩,它的起句是:
昨日蟬鳴如海嘯,
今夕蟋蟀啼傷調。
這是一首長達一百二十八行的古典式詩歌,愁緒滿懷的作者在詩中抒發了一種古典式的傷秋(季節之秋?生命之秋?事業之秋?)之情。在《秋興》中,年過花甲的作者表達了一種深刻的懷疑,並完成了一次淋漓盡致的自我宣洩。不過,詩中的王蒙不是現實生活中的王蒙。我們觀察到的王蒙沉默、理性、機智、稍稍有點架子、言談得體。他是文人,但有時又給人入世很深的感覺。
王蒙沒在開幕式結束後的中餐上露面。人們伸長脖子搜尋他的身影,但是毫無結果。他彷彿突然消失了。直到當天下午三點鐘,他才再次出現在花家山莊的會議現場,張抗抗作品討論會正在繼續。王蒙坐在中間,依然保持著旁觀的姿態。他的目光常常停留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五點多,會議告一段落,王蒙接受了電視臺記者的簡短採訪,然後又迅速地消失了。整個晚上大家都沒有看到他。也許只有會務人員才知道他那詭秘的行蹤。後來我們才知道,他被省裡的領導請走了。
第二天,也即10月17日,王蒙整天沒有出現在討論會現場。早晨他對陪同人員說,你們都不用陪我了,我一個人出去走一圈。他果真一個人出發了,他以驚人的興致和毅力徒步穿越了花港公園,穿越了蘇堤,穿越了孤山和白堤(我們事後才知道這件事)。這是一次漫長而孤獨的旅行,作家王蒙再次讓一些人感到不可捉摸,感到無比驚訝,它使人想起他的一段話:“我的一篇小說取名《蝴蝶》。我很得意,因為我作為小說家就像蝴蝶。你扣住我的頭,卻扣不住腰。你扣住腿,卻抓不著翅膀。你永遠不會像我一樣知道王蒙是誰。”
但是我們如果換個角度看問題,就會發現這次旅行恰恰透露出了王蒙個性中最為真實的一面。它表現在《秋興》中,也表現在《春之聲》《布禮》《活動變人形》以及《躊躇的季節》等眾多的小說中。王蒙並不像他自已所說的那樣是個令人費解的人,相反他是一個有著鮮明個性,喜歡沉思、風景和創造的作家、他與那些喜歡前呼後擁的人有著本質的區別。他是智者,是作家、紅學家兼批評家,是最大膽的現代藝術的實驗者。他骨子裡仍是一位不斷自我完善的真誠作家。
這一天的夜晚,王蒙在徐岱教授的陪同下再次來到了浙大校園,因為他答應勻給浙大學生一個小時的時間。在浙大影視廳裡,王蒙把這一個小時掰成了兩半,一半用來發表即席演講,一半用來回答聽眾提問。六百多位聞訊趕來的學生在此領略了什麼是幽默和智慧,並且圓滿完成了對中國作協副主席王蒙的集體採訪。講臺上的王蒙機智、自信而胸有成竹。他面無表情,但是聲音抑揚頓挫,富有感染力。他的講話贏得了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和笑聲,但是連最狂放的笑聲也不能打動他的表情,他的面容幾乎是一成不變的,這又使人想起那首令人心動的長詩《秋興》,在這首詩的末尾,那個最真實的王蒙動情地詠道:
花甲之年撥心曲,遙想讀者淚如雨!
1998年12月23日
【蔡天新的左右臉】
1977年的高考改革照亮了人們心頭由來已久的黑暗。可以考大學了,生活又有了目標了。
十四歲的蔡天新似乎還是個懵懂頑童,數學是那樣的遙遠,他從來沒想到過數學將是他一樁要成就的事業。在嚴厲的父親的命令下,他開始埋頭於功課,從父親的眼中,他知道大學是他首先必須抵達的目標,但是他實在不懂上了大學,生活又能改變多少。
就在那個時候,蔡天新閱讀了徐遲的報告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