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俟關中平定,據險養威。徐觀鷸蚌之勢,以收漁人之功,未為晚也。”於是李淵給李密的信中很卑恭地說:“天生烝民,必有司牧,當今為牧,非子而誰,老夫年逾知命,願不及此”。李密在接到李淵信後,見李淵如此推崇自己。就放鬆了對李淵的警惕並和他簡單結盟。李淵的大意不僅疏忽了對李淵圖天下野心的戒備,而且還實際為李淵造反牽掣了隋軍主力,使隋軍不能西救關中長安。
七月,誓師過後的李淵命李元吉留守太原。自己親率3萬大軍西突厥兵協助下,向關中進發。李淵起兵的訊息傳到長安後,長安留守的代王楊侑派宋老生率兵三萬屯在霍邑(山西霍縣),屈突通率大軍扼守河東(山西永濟)。以防備其西進。
李淵率大軍循汾水進軍,到了賈胡堡,距霍邑五十餘里。這時。連日陰雨,軍隊受阻不能前進,而且軍隊缺糧,特別是有傳言說劉武周聯合突厥將進犯太原。這時,裴寂等認為:宋老生、屈突通連兵據險,不易解決;李密表面上答應聯合了,但靠不住,突厥貪而無信,唯利是圖,聯合劉武周進犯是可能的,將士家屬都在太原,太原地位很重要,“不如還救根本,更圖後舉”。李淵同意後下令退兵回太原。
李世民不同意退兵的策略,便苦諫父親李淵說:“現在正是收穫季節,田野到處都是菽谷,何必擔心糧食不夠?”同時他認為劉武周與突厥“外雖相附,、內實相猜”,劉武周不會舍掉馬邑去襲太原。還有李世民認為對面的“宋老生輕躁,一戰可擒”。最後他建議父親只有抓緊時機;照原來方針“先入咸陽,號令天下”,才是正確的決策,並且說如果一點小的挫折便行退兵,必然會造成“眾散於前,敵乘於後”的局面,使自己陷於覆滅的命運。
李建成也支援李世民的主張,也反對退回太原。考慮再三的李淵隨後改變退軍決心,追回部隊重新圍攻霍邑。
李淵的這個重要戰略決策,對李淵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首先李淵剛剛起兵,軍心士氣還不鞏固,如果遇挫折而退兵,必然會陷於瓦解不可復振。再者關中戰略地位重要,而且當時空虛,圖之者還大有人在,關西的薛舉也意圖關中長安,還有差不多就在李淵起兵同時,柴孝和就曾勸李密舍掉洛陽入關中,以圖天下,李密沒有采納,但時間一久,變化就不可知了,所以必須趁機,捷足先登。如果李淵沒有改變他自己退兵的決定,李洲可能會像李密一樣最後對關中無能無力,從而丟失爭霸天下的根本。
八月,大雨停止了,回軍的李淵率騎兵沿小路奔霍邑,宋老生守城不出。李淵無奈就派李建成、李世民率領幾十騎到城下辱罵宋老生,同時自己率領騎兵在城東埋伏。宋老生乃率眾三萬自東門、南門分道而出。李淵這時即同李建成左軍結陣於東門,令李世民右軍結陣於南門,以斷宋老生的逃路。成陣之後,又怕宋軍背城不肯遠戰,乃命令軍隊向後收縮,偽作退避宋軍模樣。宋老生果然認為李淵畏縮,在距離城一里餘地方佈陣。不久李淵的後續部隊來到,李淵想命部隊就食後再戰,李世民認為,“時不可失”,遂發動了的進攻。一交鋒,李淵、李建成在城東的陣勢不利,便向後引退,李世民發現宋老生大軍側背暴露,即引兵自城南直衝宋老生軍陣後,並揚言已俘虜宋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