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核心利益包括確保美國的生存與繁榮,保護盟友不受侵犯,在全球範圍反擊恐怖分子,防止核擴散。照此推算,伊朗應該在麥凱恩的打擊範圍之內。
麥凱恩認為,美軍應該儘量不參與非戰略性行動和人道主義行動,但是,涉及核心利益,即使進行全面戰爭也在所不惜。
1998年科索沃危機爆發,麥凱恩主張侵入科索沃,批評克林頓政府對空襲過分限制,不肯派出地面部隊,他說:“這簡直是刻意重複越戰時期的教訓。”
1994年,朝鮮的核計劃被曝光,麥凱恩立即批評克林頓政府搞綏靖主義,他提出美國軍隊動員起來,立即對朝鮮進行制裁。
在2007年的日本空襲珍珠港紀念大會上,麥凱恩發表演講。他說,對於朝鮮和伊拉克這樣的國家必須高度重視,必須採取“擊退流氓國家”的政策。如果對他們施壓不起作用,就要採取軍事手段。
對此,美國科學家協會的約翰?派克評論說:“在我看來,麥凱恩覺得打一下某個國家是再正常過不的事了。我想,他還沒有真正從戰場上回家。”
擔心中國崛起,支援日本入常
擔心中國崛起,支援日本入常
——麥凱恩的亞太政策
隨著中國的崛起,美國大選時或多或少會有“中國因素”存在。麥凱恩對華態度如何,且看YouTube網站上點選率比較高的幾段錄音:“美國外交唯一的長期巨大挑戰,就是如何應對中國的崛起。但是,現在問題的關鍵不是中國能否崛起,而是中國發展成什麼樣子。”(2005年4月在百人會上的演講)“我知道中國一直在侵犯智慧財產權,我要把他們告上世貿組織。我將給他們施壓,讓他們停止侵權。我告訴你,隨著中國的經濟的發展,他們會愈加重視智慧財產權,或許,這是促使他們保護智慧財產權的最好方法。”(2007年11月在部落格網站TechCrunch的講話)
從這些隻言片語可以看出,麥凱恩把中國視作對手,擔心中國的崛起,也知道中國的崛起無法遏制。可以看出他的心裡充滿矛盾:既希望和中國接觸,和中國進行貿易,也對中國的走向充滿懷疑;既重視合作產生的利益,也力圖表明雙方是為了利益暫時合作,而不是建立在價值觀基礎上的盟友關係。
麥凱恩對於亞太地區或中國的看法,比較完整地體現在2007年11月發表在《外交》雜誌的文章中,試譯如下:
如今,世界權力中心東移,亞太地區正在崛起。如果我們抓住發展中的機遇,本世紀可以確保雙方的安全、繁榮和自由。
幾十年來,亞洲經濟突飛猛進,其成就眾所周知,鮮為人知的是更多亞洲國家進入民主軌道。日本前首相說“自由和繁榮”的方舟在東亞起航。印度總理說自由民主是“當今世界社會和政治機構的天然秩序”。亞洲國家正在加強聯絡,開展貿易和安全協作。
朝鮮的極權政府和貧窮社會和這個趨勢背道而馳,今後的談判必須要把朝鮮的彈道導彈計劃、綁架日本人質、支援恐怖主義、支援核擴散等因素考慮在內。
直面挑戰的關鍵在於和盟友加強合作,美國西部必須在這一地區的存在。我歡迎日本的世界領袖地位,歡迎日本成為全球大國,支援它的“價值觀外交”,支援他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作為總統,我將加強和澳大利亞的聯絡,它的部隊在阿富汗、在伊拉克和我們的軍隊並肩作戰,我將尋求重建和韓國的關係,透過強化經濟安全合作來減少摩擦,我將夯實和印度日益發展的關係。
在東南亞,我將尋求升級和印尼的關係,擴大和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越南的防衛合作,和有意願的夥伴共同推進民主。我將擊敗恐怖主義、犯罪、毒品交易帶來的威脅,我將結束緬甸悲慘的踐踏人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