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軍死亡13萬人,受傷50萬人。
更為令人痛心的是,據越南的資料統計,越戰中越南共有二百多萬平民死亡。這些人,死在了美軍的現代化武器下,其中的殺手之一,就是約翰?麥凱恩、美國人民的英雄。
對於越戰,美國人深度反省,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說:“越南戰爭也許是一場悲劇,美國本來是根本不應該闖進去的。”資深參議員、1976年總統候選人喬治?麥戈文說:“我認為,越南戰爭是美國曆史上最大的軍事、政治、經濟和道義的錯誤。”
遺憾的是,反省者不包括麥凱恩。
儘管曾經身為戰俘,受盡戰爭之苦,但麥凱恩不願反省,他對美軍給越南人民帶去的苦難視而不見,他一直主張憑藉強大的軍力來保護美國的海外利益。麥凱恩性情急躁、好鬥,看上去隨時準備為當年在越南戰場的恥辱進行報復。他的言辭,很容易讓人想起1964年總統候選人巴里?戈德華特轟炸克里姆林宮的說法。麥凱恩掌握了美國的核按鈕,給人的感受只有一個詞可以形容:恐怖。
麥凱恩說:“我時常會想起死在越南的戰友。他們是為了榮譽、為了國家而死。他們讓我在越南的陰影下看待一切事情。”2007年8月,他面對一群老兵發表了上述看法。
有了這個陰影,很容易得出錯誤的結論。
在美國,很多人都承認越南戰爭是一場失敗,否則,越戰紀念碑也不會平靜地矗立在首都華盛頓的心臟地帶,它坐落在離林肯紀念堂幾百米的憲法公園,是靜靜橫臥著的一段閃亮黑色大理石牆。設計者竟然是斯坦福大學三年級的華裔學生林瓔。
牆的一端,一面巨大的美國國旗飄揚在粗獷的銅柱上,銅柱的底座銘刻著美國陸海空以及海軍陸戰隊的軍徽,旁邊就是三座身著不同軍服計程車兵銅像,接著就是一段二百多米長的黑牆呈緩三角形展開。在鏡面般的平滑的大理石牆面上,密密麻麻地銘刻著58000個越戰喪生的美軍士兵和軍官的名字。
牆對面的雕塑是三個沒有名字計程車兵,不是昂首向天,充滿英雄氣概,而是一副反思和猶疑的表情,表達著美國人對這場戰爭的自省。
當然,這不包括麥凱恩。不肯服輸的麥凱恩堅持認為越戰是“高尚的事業”。如果不是政客們膽小如鼠,失敗完全可以避免。他堅信,如果美國派遣地面部隊進入越南,並且用B…52轟炸機進行戰略轟炸,戰爭將是完全相反的結局。
他的這一想法在《將門虎子》中有所披露。他寫道:“我看到蘇聯軍艦在越南的港口卸下軍火,我看到他們幫助越南修建地對空導彈基地。我對只准轟炸軍事設施、道路、橋樑和電廠的規定不滿,我覺得這不合邏輯、不可理喻。那些文職指揮官簡直是白痴。”
1981年,在美國律師協會發表演講時,他說:“我和其他老兵一樣,過去、現在和將來都認為越戰是可以打贏的。我認為,只要打消耗戰,美國會在付出一定代價後獲勝,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如果美國把戰火推到北越,展開全面戰爭,持續使用空軍,最終一定會贏。”
隨著政治經驗的成熟和競選總統的壓力,他說話委婉了不少,但本質思想沒有改變。
2007年12月,他在2000年初選的福地新罕布什爾州的菲利普艾斯特中學發表演說,大廳內座無虛席。他回憶越戰經歷時贏得排山倒海般的掌聲。他說:“我們決不能再把我們的孩子們派到國外打仗,讓他們死在那裡。”
如果這麼說,倒也顯出反戰思想,要注意的是後半句:“如果不能實現勝利的目標。”言外之意,不是不打仗,而不是不打無把握之仗;不能隨便打仗,只有當美國的核心利益受到威脅時才打仗。
接下來的問題是麥凱恩如何定義美國的核心利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