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的離心,以及漫天的洶湧怨言。
這一點,就算王安石也不敢碰觸,只敢改革考試製度罷了。
讀書人沒有別的本事,科舉是他們的最大出路,沒有科舉他們會餓死也說不定,因此幾乎所有的讀書人都湧到科舉考場上。
現在海州大學別出機抒,教科舉,教算術,教記帳,教冶煉,教建築。教工匠,都是讓人有一技之長的科目。而且大多很實用。學成出來。去哪都能謀一份生計。
讀書人也是聰明人,他們也知道幾十萬的學子能科舉考中的三年也就那麼幾百人,如果有得選擇,他們也不會擠在一條獨木橋上一雜道走到黑,只不過以前是迫於生計罷了。因為除了科考,他們學到的東西不足讓他們在社會上成活。現在好了,海州大學設立眾多實用的科目,一旦學成,工作的機會更大。除了天資聰穎一心混跡官場的學子,更多學生特別是農商子弟選擇專攻其他科目。
為天下讀書人另謀一條出路,一來減輕朝廷的財政壓力,二來安撫住那些沒有高中的讀書人,一舉兩得,實在是一個很妙的法子!
趙殞大力讚揚了歐陽修等人。稱讚海州大學走出了一條新路,是大宋各處書院的模範。為了引導更多學生去學其他技藝,趙殞沒有選擇科舉院的地方反而跑到工匠院處當著眾多學子的面做了一番激勵的演講。
直到歐陽修的介紹,眾多學子才知道大不引久午來到了海州,而且就在他們眼前,頓時群情洶湧。耐
趙潁等人此行並沒有大肆宣揚,雖然也不隱蔽,但是海州大部分百姓並不知道天子已經駕臨海州。
趙殞的演講很短促,但很成功,說什麼讓他們努力鑽研學有所成,寥察幾句就可以讓眾多學子銘記一輩子了。
直到趙潁離開海州大學,眾多學子還沉浸在天子駕臨的震撼與榮先,之中!
晚上回到海州舊城,天子微服與民同樂,參與了民間七夕祭天的氛圍。這一晚,他睡覺都笑醒幾次。
七月十一。
沈歡與天子一行人集現在海州東海縣海濱。
這次作為陪同嚮導的則是郭逸。
早上游覽的是海邊長達十里的大壩。水泥構建,一階接著一階,由下而上,就像上天梯一般;由上而下,萬里海面,一望無垠,著實令人震撼。
壩旁綠樹成蔭,花草茂盛,海風吹來,鬢髮與水氣齊舞,花草與樹葉同飛,又是一副唯美的寫意圖。
趙潁是第一次見到大海,長那麼大一直窩在深宮的他第一次給大海的寬闊與壯觀震撼住了,張大著嘴。許久說不出話來。
旭日斜映,一望無際的海水就像一面大得足以容納天地的鏡子,散發出萬丈光芒,波浪粼粼,泛著白光耀花了人眼。
浪聲溫詣,轟隆作響,令人的心胸一下子開闊了許多,也舒服了許多。
在大壩,在海邊,趙顧流連忘返。
下午參觀十里鹽場的時候,隨行的人就少多了。或者說有資格進入的就寥察幾人。趙殞、司馬光、王安石、弗修、沈歡、郭逸、蘇軾。不過七個人罷了。
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海鹽的曬鹽場蜿蜒幾里,有海沙,有水泥地,正處七月,夏日炎炎,到處都是白花花的粗鹽。
看到這些鹽,幾人眼冒精光。就像見著了黃金白銀。其實也與黃金白銀差不多,雖然說經過三四年的發展,鹽曬得更多,然而為了不衝擊大宋其他煮鹽場地,出的鹽更多是出海,賣到遼國、高麗、交趾、南洋,回來的當然是數不盡的黃金白銀!
這個時代鹽就是財富,這個鹽場用日進斗金來形容都不為過。海州每年四五百萬貫的收入,有大半就是它的貢獻,這還是為了保密需要不敢隨意擴建的結果。
為了保密,當年鹽場出來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