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一種有所得的功德,全部判作方等時。所以方等時範圍非常廣,只要是有相的都是方等時。
好,那你現在不能無所得,那佛陀用六度的功德來攝受你。
般若時,般若時就講法空,講無生,一切法無生,講生死涅盤等空華,一切法畢竟空,無我無我所。
那麼,按照我們過去的〈信解品〉的規劃,你一旦落入漸教,你一定是怎麼樣?阿含以後要經過方等,方等以後經過般若,般若以後才能入法華。對不對?你要次第修學。到了〈藥草喻品〉說不是這麼回事,那是對鈍根人,法執特別重的。其實你阿含時隨時可以迴歸法華,一心真如,你方等時也可以隨時迴歸到法華,乃至於般若時可以迴歸到法華。就是你一個窮子在外面流浪,你回家以後掃廁所,你不一定要等到掃完廁所,其實你隨時可以回家。不是說,不行,我一定要經過領知眾物、掌管家業。那是鈍根人!
其實,按照佛陀的本意,是希望我們理觀事修一起修的,就是一方面內觀真如,一方面外修三乘。比方說淨土宗,我們內觀真如、外順彌陀。一方面我們知道我們的家在哪裡,我們的這棵樹的根直接達到大地,讓我們知道我們的本來面目是本來清淨、本來具足,我們具足極樂世界的功德;但從因緣上,我們求生淨土。所以理觀不礙事修,事修不礙理觀。就是說,我們理觀上是安住在法華,但是在因緣上我們可以修方等。那這兩個怎麼樣?互含互攝。
其實理觀跟事修是互相幫助的。我們上次講到這個“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跟“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覺得這兩句話會互相矛盾嗎?我舉個例子。一個鏡子很多灰塵,雖然你一開始只看到灰塵,但是你這個灰塵不斷地擦、擦、擦,擦到最後你看到什麼?當然看到鏡子。事修久了,一定會加強理觀的。知道本來無一物,你也不可能執理廢事。你知道鏡子本來是乾淨,但是後來卻髒了,你也是會去時時勤拂拭。所以,你掃廁所同時也可以回家,不是說一定要把廁所掃完、什麼都做完才回家。就是說,你回家以後還是掃廁所;掃廁所還是回家。就這樣子。
所以〈藥草喻品〉就是說,不必等到事修圓滿了再修理觀,不要這樣子。按照佛陀的意思就是,理觀跟事修要同等操作而且是互相幫助的。一棵樹受了雨水的滋潤,它一方面在虛空中向上成長,一方面在地下它的樹根向下蔓延,這才合乎諸法實相,本來這個權實二法是互相增上的。所以說,一棵樹,它一方面向空中增長,一方面迴歸大地,這兩個是同時的。這個就是〈藥草喻品〉要說的。
,!
壬三、頌合法 分二:癸一、頌合無差而差;癸二、頌合差而無差
我們看講義,壬三的“頌合法”。前面是一個譬喻,這以下我們把這個譬喻合到法上的修學。這個地方分兩段。
癸一、頌合無差而差 分三:子一、頌合能潤;子二、頌合能生所生;子三、頌合能潤所潤
我們看癸一的“頌合無差而差”。無差而差就是即實而權,強調的是差別的權法。這個地方分成三段。
子一、頌合能潤
先看第一段的“頌合能潤”,能潤的法雨。我們看經文。
佛亦如是 出現於世
譬如大雲 普覆一切
既出於世 為諸眾生
分別演說 諸法之實
大聖世尊 於諸天人
一切眾中 而宣是言
我為如來 兩足之尊
出於世間 猶如大雲
充潤一切 枯槁眾生
皆令離苦 得安隱樂
世間之樂 及涅盤樂
諸天人眾 一心善聽
皆應到此 覲無上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