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所有的大弟子,沒有出家之前都做過什麼?對!都做過外道。外道都喜歡修禪定,喜歡冥想。喜歡禪定的人,就是喜歡寂靜。其實禪定的寂靜樂,跟二乘的涅盤寂靜樂非常接近。差就差在,禪定的快樂是可以破壞的,因為他的“我”沒有消失掉,他還知“我”在享受禪定,他那個我執還在;涅盤是沒有“我”,它就是一片寂靜,沒有一個“我”在掌控這個寂靜。就差在我空,但是他那個寂靜的快樂所現的相狀很像。所以,這些人小乘善根強!
你看佛陀沒有出生之前,他們都是修外道,所以這些人是喜歡寂靜的。其實外道也是不簡單,他也看不上快樂。我們凡夫喜歡快樂,外道是看不上痛苦,但也看不上快樂。他覺得快樂是有過失的,他們好樂寂靜。所以佛陀就因勢利導,好!你喜歡寂靜,那我就創造一個涅盤寂靜樂的假名、假相、假用來引導你。
來,看下面,看佛陀後來怎麼樣把他們從三界帶出來。
卯三、嘆三車希有喻
看經文。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
佛陀經歷過前面的一個過程以後,終於要採取方便了。他就說,“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我現在有你們喜歡的東西,就是三乘的道果。這些道果比你所追求五欲的快樂、比你過去所修的禪定的三昧樂更為希有難得。如果你不修學,以後會後悔。
什麼樣的三車呢?有羊車、鹿車、牛車。
羊車比喻聲聞的道果,就是四諦法。為什麼羊車比喻聲聞人呢?因為聲聞人,他是根性比較遲鈍。你看聲聞,他經常要跟隨佛陀,就跟羊一樣。羊多附人,羊大部分都是有人在照顧,在引導的,所以羊車就比喻聲聞法。
鹿車比喻緣覺,因為鹿喜寂靜。鹿是不受管制的,它不喜歡被別人圈養,它喜歡自己跑來跑去,喜歡獨自一個人寂靜,就是比喻緣覺乘。
牛車比喻菩薩,因為牛能夠堪負重任。菩薩的忍力,他能夠荷負眾生。
那麼這三種車子在哪裡呢?在三界火宅之外。你們如果得到以後,就可以自在遊戲。你不就是喜歡遊戲嗎?追求三界的遊戲,結果你被火所燒。我現在給你這個遊戲,沒有火所燒,你得到更好的快樂而且沒有過失。所以汝等於此三界火宅,要趕快出來,因為這三部車就在外面等你。你出來以後就能夠“隨汝所欲,皆當與汝”。你喜歡寂靜有寂靜,你喜歡功德有功德。總之,這三個東西我準備好,就在外面等著你來取。就施設三乘的方便。
我們看最後的結果。
卯四、適子所願喻
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
,!
佛陀施設了三乘方便以後,結果“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佛陀大大地讚歎三乘的道果,聲聞、緣覺的涅盤寂靜,菩薩除了涅盤寂靜還有種種六度的功德。講完以後,“適其願故”,剛好滿足他們的願望,特別是滿足二乘人的願望。因為二乘人小乘善根強,就是好樂寂靜。這個寂靜比快樂更好,它更持久,而且它沒有過失,而且它給你的快樂也不少,涅盤寂靜樂。所以他寧可追求一個沒有過失的快樂,這是他可以接受的。
“適其願故”,這個地方是聞慧。他聽聞這個法以後,信解歡喜,接受了,他終於接受了。不像前面的大乘的道果,他沒辦法接受。
第二個,“心各勇銳”,開始努力精進,思慧。他不是隻有今天修,他每一天想到以後就開始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因為他心中有一個目標。他以前的目標是追求快樂,現在的目標是追求涅盤。有一個目標以後,這個人就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