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業”。
先看“領知家業”。
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我等從佛得涅盤一日之價,以為大得;於此大乘,無有志求。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示演說,而自於此無有志願。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樂小法,以方便力,隨我等說,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等到這個窮子證得空性、成就阿羅漢以後,佛陀口氣就改變了。世尊先“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這個方便力就是佛陀施設方等時的教法。方等時佛陀就開始怎麼樣?把大乘的功德給現出來。佛陀不是自己做,叫維摩詰居士。維摩詰居士跟文殊菩薩就在阿羅漢面前顯出大乘的不二法門,顯現“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的功德妙用。目的是什麼?彈偏斥小,嘆大褒圓。就訶責小乘空性的不圓滿:你們只有空性而不含眾德,你看這些菩薩,他證得空性,又有無量的功德,這該多好!當然,阿羅漢們雖然在方等會上列席,但是“我等從佛得涅盤一日之價,以為大得”,他不生好樂。
,!
不過我們說過,雖然不生好樂,也是產生一種不思議的熏習,讓他們動執生疑。所以,在方等會上你說阿羅漢完全沒有受到教育嗎?也未必。阿羅漢雖然看到大乘功德而沒有產生志向來追求,但是他內心深處有一種“恥小慕大”,他內心當中隱隱約約對自己的空性有一點覺得,好像我這樣子不太夠,對大乘的妙有開始有一點歡喜心。但這個歡喜還不足以付諸行動,叫恥小慕大。這是方等時。
經過方等的大乘功德的熏習以後,到了般若會上,佛陀講一切法空,而且不是佛陀講,他叫二乘人上去講:須菩提你上去講。“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示演說。”般若會上叫做轉教菩薩,佛陀善巧方便,說你們聲聞人上去講法空的思想。
法空的思想當然就牽涉到大乘的無生觀。就是說,生死是因緣法,涅盤是因緣的還滅法,所以它是因緣的對立面,說是“因緣和合”所以“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所以生跟滅都是對立面。我們凡夫喜歡生這一塊,喜歡得到的東西越多越好,所以就受到傷害。二乘人喜歡滅,所以失去功德莊嚴。所以,從無生的觀念來看,生死涅盤是等空花,都是一念心所現。
這個時候佛陀沒有親自講,叫聲聞人講,為菩薩開示,轉教菩薩。但是,講歸講,他內心也是對這種大乘的無生理“無有志願”。“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樂小法,以方便力,隨我等說”,但是“我等不知真是佛子”。所以這個時候他還不能夠承當他是佛陀的兒子而繼承家業。
但是,小乘學者在方等時恥小慕大,在般若會上成功地消除法執,這個很重要。小乘的人為什麼不能夠馬上回小向大,因為他對空性的執著太重。他長時間在輪迴當中,受到這種生命的不確定傷害太重,所以他得到空性以後,他抓著不放。佛陀跟他講,說你這個空性也是個假相,就跟生死一樣,生死是個假相,涅盤也是個假相,都是唯心所現的假相。所以這個地方他成功地消除法執,為以後繼承家業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到下一段,佛陀經過方等、般若以後,就正式地“付與家業”。看第三段。
今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無所吝惜。所以者何?我等昔來真是佛子,而但樂小法,若我等有樂大之心,佛則為我說大乘法,於此經中,唯說一乘,而昔於菩薩前,毀訾聲聞樂小法者,然佛實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
“今我等方知”,這個“今”是什麼呢?這就到了法華會上。聲聞人證得空性以後,經過方等時的恥小慕大、般若會上的消除法執以後,到了法華會上,他終於能夠承當佛陀中道的智慧,終於知道,佛陀對兒子的教育,不管是小乘大乘,他是平等地教化,“無所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