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未出家時 所生八王子
見大聖出家 亦隨修梵行
最後一尊佛,以前是金輪聖王,當時人壽八萬四千歲,他統理四天下。他生了八個兒子。他出家以後,八個兒子看到父王出家,也同時出家了。
這段經文,蕅益大師說,到底是說什麼事?就是最後一尊佛,文殊菩薩的思考是這樣:他先引第一尊佛,然後全部相同,時節相同、名號相同、說法相同、利益相同,一直到最後一尊佛,都是說《法華經》。這跟釋迦牟尼佛有什麼關係呢?第兩萬尊佛開始要跟釋迦牟尼佛結合了。他引用佛陀過去如此,他現在要談:現在也如此!他要把最後一尊佛跟釋迦牟尼佛連結,它的關鍵點就在這一段經文。
就是說,你看日月燈明佛,他成佛之前是有生兒子的,他生了八個兒子;釋迦牟尼佛出家前也生兒子,他生了一個兒子。那就是蕅益大師說的,數目不同,但是有子無別。雖然日月燈明佛有八個王子,釋迦牟尼佛只有一個兒子,數目不同,但是有子無別,有兒子是沒有差別。
有兒子表示什麼?他們兩個同處五濁惡世!這個很重要。如果你今天引一尊佛,這個佛是在淨土,那你就不能比況,因為淨土的教化跟五濁惡世的教化是不一樣的。你看你到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佛陀不跟你講小乘法的,“二乘種不生”。對不起!本國土只攝受大乘的菩薩,二乘人咱不攝受。
,!
只有五濁惡世才會廣開方便,不但是三乘,甚至於開到五乘,人天乘,釋迦牟尼佛照樣攝受。你說,欸,我沒辦法修出離道,我只想受三皈五戒。釋迦牟尼佛說,沒事。“我家廣大,種種皆有!”你說,我連五戒也不能受。沒關係,三皈依,也沒關係。所以,在五濁惡世,他會廣開方便。
所以,文殊菩薩在把前面兩萬尊佛要匯入釋迦牟尼佛的時候,他要強調一件事情,這兩尊佛的時代背景是一樣的。雖然日月燈明佛是八萬四千歲,雖然釋迦牟尼佛是八十歲,但是,同樣是五濁惡世!這個地方找到了相同點了,那麼他就可以把最後一尊佛跟釋迦牟尼佛做連線了。就是“曾見事已同”,就是過去到目前是相同的。
辛二、頌曾見事與今現同 分二
把兩尊佛——日月燈明佛跟釋迦牟尼佛放在同一個五濁惡世,那麼這個事情就好說了。我們就看,“頌曾見事與今現同”。同樣在五濁惡世,又同樣地發生什麼事呢?同樣地發生兩件事:第一個,此土六瑞同;第二個,他土六瑞同。
壬一、頌現瑞同分二
癸一、頌此土六瑞同
時佛說大乘 經名無量義
於諸大眾中 而為廣分別
佛說此經已 即於法座上
跏趺坐三昧 名無量義處
天雨曼陀華 天鼓自然鳴
諸天龍鬼神 供養人中尊
一切諸佛土 即時大震動
佛放眉間光 現諸希有事
這個地方說明最後一尊日月燈明佛,他發生了一件事情跟釋迦牟尼佛是相同的,“時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有那麼一天,日月燈明佛講了《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的內容,“於諸大眾中,而為廣分別”。《無量義經》是一心而開出萬法:什麼是聲聞法,什麼是緣覺法,什麼是菩薩法,廣泛地開出無量的法門。講完以後,當然大家各取所需,生大歡喜。說完以後,佛陀並沒有下座,在法座上“跏趺坐三昧”,進入了無量義處三昧,開始從前面的廣分別慢慢收到一心的三昧。無量義處三昧就是真如三昧,又叫一心三昧。
進入一心三昧的時候,其實佛陀當時並沒有說法,但是產生了什麼樣的事情呢?“天雨曼陀花”,天空下出曼陀羅花,而且“天鼓自然鳴”。
“天鼓自然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