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願,是一片寂靜,但聽到光明如來被授記以後,“皆悉悚慄”,內心誠惶誠恐。什麼叫誠惶誠恐呢?可以說既歡喜期待又憂慮不安。為什麼?這以下說明。
他們就一心合掌,一方面瞻仰世尊,一方面攝心專注地向佛陀白告一件事說:“大雄猛世尊”,具足大智慧、大慈悲的佛陀,您老人家作為“諸釋之法王”,是我們聲聞弟子內心當中共同的皈依處;您現在以大悲心哀愍我們聲聞眾,“而賜佛音聲”;您老人家不但為我們開示〈譬喻品〉的法義,讓我們知道會權入實,更重要的是您親自為迦葉尊者授成佛之記。這件事情當然對阿羅漢是很大的震撼。“若知我深心,見為授記者”,如果您老人家能夠慈悲瞭解我們內心的歡喜期待,能夠親自為我們三個人也授記的話,那真的“如以甘露灑,除熱得清涼”,就像一個清涼的甘露灑在我們三個人的頭上,消除我們心中的憂慮跟恐懼。
為什麼這樣講呢?就是說,阿羅漢經過譬喻說中佛陀說的“三草二木依止同一個大地”,不管你修什麼法門,其實所有的依止處就是真如本性,你只是沒回光返照。那麼你開示悟入佛的知見,為什麼還要授記呢?這個阿羅漢也講出一個道理。
如從飢國來 忽遇大王膳
心猶懷疑懼 未敢即便食
若復得王教 然後乃敢食
阿羅漢們講一個譬喻說,就好像一個人從飢餓的國度來,他長時間是又飢又渴,突然間遇到大國王賜以豐盛的國宴,國王用國宴款待他。這個時候一個飢渴的人面對國宴,他當然歡喜期待,想要趕快能夠吃到這些美好的食物,但是他內心的確是有疑惑跟畏懼。一者歡喜期待,二者疑惑畏懼。為什麼呢?“未敢即便食。”這真的是給我吃的嗎?這些食物真的是我的嗎?“若復得王教,然後乃敢食。”如果得到大王親自告訴我說,我這個食物是給你吃的,那我們就放心了。先講出這個譬喻。
癸三、合法
我們看這個到底是合什麼法,看癸三的“合法”。
我等亦如是 每惟小乘過
不知當云何 得佛無上慧
雖聞佛音聲 言我等作佛
心尚懷憂懼 如未敢便食
若蒙佛授記 爾乃快安樂
“我等亦如是”,我等聲聞人亦如是。“每惟小乘過”,雖然我們證得阿羅漢果,我們內心有一點感覺到心滿意足,覺得能夠報佛恩,但是,畢竟得到阿羅漢果以後,經歷過方等、般若二時,看到菩薩的功德,其實我們這個時候也產生某種程度的對比,也知道自己有所不足。但是,“不知當云何,得佛無上慧”,我們也不知道該怎麼改變。
我們看阿羅漢,舍利弗是例外的,舍利弗經過方等、般若以後,他內心當中想要改變的心非常明顯,“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這是後悔。但是其他聲聞人基本上是完全放棄了。你看迦葉尊者,他在方等會上認為,我現在已經是焦芽敗種,你跟我講什麼都沒有用了,已經來不及了!其實,你說阿羅漢們經過方等、般若,完全都沒有這種回小向大的感覺嗎?也未必。但是他“不知當云何,得佛無上慧”,他不知道該怎麼辦。他不知道只要迴光返照,問自己“你從什麼地方來”就可以了。所以這個必須要佛陀的指點。
“雖聞佛音聲,言我等作佛。”雖然我們在法華會上,在理論上我們知道所有三草二木依止同一個大地,我們決定可以成佛,但是我們內心深處還是“心尚懷憂懼”。就好像一個飢渴的人,雖然蒙國王賜以國宴,但是未敢便食,我們不敢馬上吃。我們懷疑說,我這樣一個貧窮飢餓的人,我真的有能力、有資格來受用這麼美好的飲食嗎?“若蒙佛授記,爾乃快安樂。”如果佛陀您老人家親口說出來,我們未來要怎麼樣做才能夠有什麼樣果報,您老把這個話講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