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萬一不克,唐軍將損失慘重,陷入戰略被動。周留城的防禦力量則大大低於加林城,就唐軍實力而言,攻取該城代價較小,且周留城乃叛軍首領——百濟舊貴族聚集之地,實為“擒賊先擒王”之策。

經過激烈的商議,他們最後達成共識,以劉仁軌意見為基本作戰方案——即孫仁師部、劉仁願部以及新羅軍進攻周留城,同時在戰局上給加林城以強有力的威懾;劉仁軌則率水師越過加林城,直擊周留城。

8月26日,唐羅聯軍由劉仁願率領,從泗沘城出發,短線奔襲周留城;水路方面則由劉仁軌及扶余隆所率兩萬軍士組成,以圖與陸軍主力在周留城會合,沿岸則由新羅騎兵負責戒備預警。

8月27日的戰役是一場遭遇戰,這就是中日曆史上著名的“白江口之戰”。

白江即今天的韓國錦江,在當時又稱熊津江。“白江口”即熊津江入海口。

劉仁軌率領的唐朝水軍共計艦船一百七十艘,軍力二萬人,因為該艦隊尚需負責陸上部隊輜重運輸任務,每艘船的軍事運力相對較小。

而倭濟水軍在完成會合之後,總計有船一千艘,軍力五萬人。有不少歷史文章都認為日本戰船很小,其實都是一種猜測,並沒有充足的證據。我們更有理由相信這支水軍是一支兼具大小船隻的混合部隊。並且小船在江水中作戰未必沒有發揮優勢的餘地。

八 中日千年第一戰(3)

這種不期而遇對於雙方來說其實都是被動的。

一時間,“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濟精騎,岸上守船。新羅驍騎,為漢前鋒,先破岸陣。”(《三國史記?新羅本紀》)

雙方數萬之眾,在這片並不開闊的水域苦戰了兩天之久,可以想象戰事的殘酷。

倭濟水軍利用己方大小船隻兼備,小船行動便捷的優勢,在不到入海口的狹小區域內對唐軍發動主動攻擊,以避免唐軍艦船發揮出海入江之後的優勢。這種軍事方案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唐朝水軍以大船佈列的格局反而把日軍小船拒之陣外,倭濟先頭船隻失利而退。

第二天,廬原君臣所率領的第四批一萬餘眾援軍抵達,倭濟主力順利集結於白江口,對比唐軍的人數優勢更加凸現,而軍中將領阿倍比羅夫在日本國內素有水上善戰之名。

因在兵力、艦船數量上有數倍於唐軍的優勢,倭濟聯軍在沒有對戰區水域做任何分析的前提下,便急於進攻。

一時間,大小船隻從中央位置衝擊唐軍艦陣。他們在這一環節的軍事目的是將唐軍壓制,迫使對方撤退至白江狹窄水域,充分發揮己方船小靈活便捷的優勢。

但是數量眾多的倭濟聯軍在進攻中立即暴露了自身缺陷,即分批前來的日軍在指揮上缺乏重心,扶余豐與日本將領阿曇比邏夫、上毛野君稚子、阿倍比羅夫等人難以做到權力妥協。

這一點其實在戰前就已經表現出來。

在這種雙重的權力構架之外,即使日軍單方面,也難以做到軍令齊整。這些將領在日本國大多是地方或朝廷實力派、自成一統的舊貴族,不可能做到充分的意見調和。

另外,廬原君的萬人部隊剛剛加入戰時序列,在此之前他在百濟舊地之內,從來沒有與其他幾支本國軍隊協同作戰的經驗,更沒有聽從扶余豐發號施令的先例。

各部之間缺乏有效配合,導致令出多門、陣形混亂,這一點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水戰中更為突顯。

劉仁軌所部也並不輕鬆,因為兵力呈現明顯劣勢,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他是不得已命令側翼艦隻應擊敵軍主力衝鋒。

而此時,唐軍的聯同作戰素質開始發揮優勢,在中央艦隊被迫後退收縮之時,兩翼艦隻利用相對靠前的局面,同時向中央收攏,本來進行主動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