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河不到100米。吃水就是在這條河,河水非常清澈。昨天我在去前隆村時,路上碰見他媽媽挑水走在馬路上,當時我就很難相信在這樣崎嶇不平的山澗中,她怎麼能僅靠摸索走路?她能準確地把水從河裡打上來並且打得滿滿的,然後挑回家中。
今天我到了這個“奇特”的家庭,終於看到他們是怎麼生活的了。成成與媽媽配合得非常默契,他給媽媽倒水,媽媽和麵、擀麵,他燒火,水燒開後他從案板上把媽媽切好的麵條下進鍋裡。他讓媽媽用涼水洗碗筷,這樣就不怕被開水燙著媽媽,他自己一邊燒火一邊用筷子攪開鍋裡的麵條,以防黏在一起。飯做熟了,他牽奶奶到院子裡坐好吃飯。麵條一碗碗盛出來,先端一碗遞到奶奶手中,又端一碗給媽媽,之後他才吃。飯後他把麵湯從鍋裡用一個大鐵勺舀到一個大桶裡,用餘熱燙豬飼料,攪拌好豬食。看他吃力地搬挪著一個大塑膠桶去餵豬,我上前去幫他,他還說:“不用,你歇著吧,叔叔。我能行,我一直都餵豬。”餵過豬後,成成就開始刷鍋洗碗。看上去他是那麼有條不紊,樣樣做得是那麼在行,儼然就是一個小大人。他洗好鍋碗,給奶奶、媽媽和我每人又倒好一杯涼好的開水,然後就進屋拿出了書本坐在樹陰下開始寫作業了。
要不是我親眼所見這一連串的事情在這個剛八歲的小孩子身上發生,我真不能相信。在城裡,多少孩子的父母只讓他們的孩子一心讀書,什麼都為他們包攬了,有許多家庭還要請家教什麼的。然而,在這個偏僻的山村,又在這樣極其艱苦的家庭環境中,一個年僅八歲的孩子不但要幹家務,還要照顧兩個盲人,可他的學習成績一直排在全年級前列。
我和他媽媽說話,他時不時還要給我翻譯他媽媽的話,可他那認真學習的神情和做好的作業,不由得讓我產生一種憐惜,真是個可愛的孩子。我想,城市裡的孩子真應該到這裡看看這個孩子。人家在這麼艱苦的環境裡,不只是學習,還要幹家務、照顧媽媽和奶奶。如此重的擔子是城市裡許多成年的子女都很難扛起來的。
他除了在學校的時間外,回家學習基本就變成了“業餘”。其次,媽媽、奶奶不說識字了連看都看不見,就更別說給孩子輔導功課了。學習完全是依靠孩子的自覺,一個才八歲的孩子,這需要多大的毅力。可小小的成成把這一切做得是那麼有條有理,他完全沒有認為這是負擔。好像不需要任何人幫助,他就能勝任一切似的。他平靜地做著一切,笑著和奶奶、媽媽說著話。
四口人,兩個盲人,一個有病的爸爸,可他們並沒有被生活的艱難擊垮。一個小小年紀的孩子生在這樣一個特殊家庭,他所承擔的家務都沒有影響他的學習成績。學習成績好還是次要,更難得的是他有著一個健康、快樂的心態。
離開他家,走在路上的時候,我在心裡一遍遍地重複——“孩子,我愛你。”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農民為何沒有退休?誰沒有給農民退休權利?
這夜我和郭老漢盤腿而坐,面對面地坐在他家溫熱的炕上聊了起來。
下午我在地裡看到村民收割青稞,和郭老漢走在路上時我問起青稞的用途。郭老漢說在他們這一帶高寒山區,青稞還是他們的主要口糧,除此之外就是做飼料和釀酒原料。我就提出晚飯要吃青稞面,郭老漢回家後就吩咐老伴晚飯做青稞麵條給我吃。
晚飯時我如願吃上了青稞麵條。當我吃過一碗青稞麵條後,他老伴又給我端上來一碗青稞梭梭,這是用煮熟的青稞粒在小石磨上手工推磨而後加工成的一種食品。名是我起的,因為幾次我都沒有聽清他們叫的名字。它裡邊拌香油、大蒜蓉、鹽和其他佐料,吃起來很香也很耐嚼。但夜裡我的胃卻一陣陣酸,真像郭老漢所說的,“不好吃,你沒有吃過覺得新鮮,吃了後你就會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