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面的潘集、張集兩個地方差不多算是相鄰不遠,直線到白雲鎮的距離也就二三十里路的樣子,這點路程按說比草湖鐵礦近的多。
但是,直線距離和實際的道路運輸長度,一趟實地考察下來,要真的運送大量的石炭,花費的時間估算起來可能會是草湖鐵礦到黑牛城路程的幾倍還多。
望山跑死馬,說的就是潘集、張集這種情況。
不僅是丘陵溝壑,還有崇山老林,全都是大宗物資運輸的天敵。
白守良選的地方實在是太好了,最初的黑牛城是選了牛欄山和淮河段的夾角山坳,天然的屏障節省了不少防守的精力。
緊接著北上的白雲鎮,也是荒郊野外的不毛之地,這才在金國人還沒反應過來之前,就站住了腳跟。
現在,要往外走,本來帶有保護色彩的自然屏障,就成了攔在身前的巨大障礙。
潘集、張集沒有草湖村那邊的類似渒水的支流水路可用,要想往大的城鎮轉運一下,也沒有什麼合適的地方。
或者說,整個淮河北岸,金國就沒有什麼像樣的城鎮。
這就可以看出一些金國和宋國的不同了。
淮河南岸,雖然是兩國交界,還歷經了不少的戰爭摧殘,可宋國仍舊是建了不少城鎮和聚居地。
一個是為了就近監視對岸動向,順便可能還存著用這些人做些緩衝,讓後面的防禦隊伍有點時間準備,甚至是靠著這些城鎮,供養和駐紮了不少防禦軍隊。
另一個原因,就是淮水商道對宋國有著別樣的意義,無論是北面的金國,還是西邊離著很遠的吐蕃和西夏得來的物資,或多或少的都借用了這條國境線上的水路,運往東邊更為發達的大城揚州,甚至臨安。
宋國可以說是,刻意在南岸安排了不少人煙稠密的城鎮。
反觀金國,正好相反。
他們把北岸的不少百姓全都強制遷往了更北邊一點的地方,不說壽州這種為了榷場而修建的聚居地,有點規模的城鎮都離淮河數十里路還多。
北邊的地盤本身就是搶來的,金國人更怕好不容易搶來的百姓偷偷的跑回宋國。
相比地盤,金國人更在乎人口一些。
反正,缺什麼,只要南邊有的,都能靠搶解決,穩住了手裡的人口,就能把控住地盤。
要說人煙稀少的北岸可能被宋國人偷襲,這一點金國人更不在乎。
全是荒廢的丘陵野地,更適合金國的戰馬賓士。
白雲鎮建設之初,也沒遇到幾個當地的土著,甚至有了一定規模之後,才被壽州的武安發現,全都是託了金國放養政策的福。
這回,原本有點把握的潘張石炭礦,白守良是有點把握的。
白雲鎮給兀裡坦武安開放了這麼多稀奇有用的物資交換,還透過謝家兄弟把鐵料這個誘餌拋給了開封來的蒲速烈石林家族,只看這倆人忙前忙後忙著賺錢的勁頭,白守良覺得金國人也不難搞定。
但,這個印象被潘張石炭礦所在地的潁州葛莊鎮的駐軍打破了。
雖說距離不遠,可潘張確實剛剛出了壽州府地界,到了隔壁潁州府的地盤,離那邊最近的就是葛莊鎮,也有差不多半個千人隊的駐軍。
本就不是什麼富裕之地,圍著幾個淡水湖泊有一圈數萬畝的成型田地,原來就是遠近有名的良田。被金國佔了之後,本地百姓逃散的乾淨,卻沒辦法帶走這些生根的土地。
金國人雖然是放牧出身,對已經開發成熟的田地還是認得出來的。
這一片於是就成了周邊駐軍的一個糧草來源之地,除了軍隊,還有駐軍徵召或者叫調派過來的近萬名百姓,負責耕種這些田地。
整個潁州府,基本都是星星點點的農莊一樣的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