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系統。透過十法的修習,無論是哪一種根性,只要具備對諸法實相的圓解,都能悟證道果。現將十乘攝在六妙門的觀門下,一方面是由於六妙門的圓通性,另一方面是使學者透過最後這一道觀法,能有更深的體驗,得到親切靈活的受用。
在論十乘觀法前,先述十境,因為十乘觀法均是在十境上立觀的,所以一境有十觀,十境便有百觀法,而且,境中有境,粗細深淺等各有差別,故境智觀法便有無量了,這隻有在具體的修習中,方能真正體悟。
1、十境:(1)陰境,即色受想行識的五陰之境,取第五識陰中的第六意識作為入手的觀境,因為它時時現前,易於起觀故。(2)煩惱境,貪嗔痴等惱亂昏煩的心理現象。(3)病患境,四大增損等種種生理疾病。(4)業相境,過去所造善惡之業在坐中所現的善惡幻相。(5)魔事境,一切破壞寂靜善根的外在種種功能、境界,如天魔、精靈、鬼神及邪道功能等。(6)禪定境,一般出現禪定是**中的四禪,屬於過去宿習的再現,極少數有更深一層禪的發現。(7)諸見境,一切不正確的推理與認識,由於在靜細心中不斷地思惟,久之似乎對人生宇宙的真理有所明悟,但因未斷分別意識的虛妄執著,所以這些認識皆屬邪見。(8)慢境,妄心暫息的人得悟相似智慧,因不了真境,以為已記聖果,於是產生自恃輕他之心。(9)二乘境,在靜寂心中,沉溺於偏空,不發大心利益眾生,這是宿習小志的發現。(10)菩薩境,雖發大心,且用覺悟之道廣益眾生,但悟解未圓,處處有偏執二邊之咎,因此應更進一步用圓教不可思議的理性,以超越其境。
以上十境如從生起而言,應從五陰境入手,次第開發後九境;如從互發不定來說,則後九境的出現是無規則的,因各人的宿因根機不同,故境界的出現也有差異。
2、十乘觀法:(1)觀不思議境:現前第六意識的一念妄心,此心全真成妄,今達妄即真,因此了知此一念妄心具足萬法,無有缺減。這一念妄心不起則已,若起,則於十法界中,必落一界;若落一界,必具百界千如。以此墮落一界之心,不是心的少部分,而必然是心的全體,因為心外更無百界千如之故。如果能在一念觀心中,頓了這現前一念妄心,全具百界千如三千性相,無自性、無他性、無共性、無無因性,無性亦無性,則能頓證法身、般若、解脫的三德秘藏。則為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則是定慧平等莊嚴;則以遍破見思、塵沙、無明的三惑;則已了知一切諸法中皆有安樂性;則已具足圓妙道品;則已到於事理彼岸;則為登於菩薩正位;則為永超十魔八難;則已心心流注薩婆若海。這是上根人,只於觀不思議境的一法,便能圓成菩提,同時也即具足了十法之乘。(2)真正發菩提心:上中根人在觀不思議境時,未能頓入,應思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道理。為什麼諸佛已悟,而我及一切眾生猶滯迷情?因此以無作四諦為所緣之境,思惟彼我,痛憫自他,殷重發起四弘誓願。因為緣至真理性發心故,豁然開悟,一發一切發,登於發心住,成就三德秘藏。(3)善巧安心:如果行者在緣理髮心時,心仍散動,未能登位。應思惟心體本來寂照,善巧除錯。或以即寂之照,令不沉沒;或以即照之寂,令不浮散。浮沉病除,心體明淨,則能破惑證真,登於初住位。這是上下根人在第三善巧安心中,得證三德秘藏。(4)破法遍:如修前法仍未安心入道,則心中對所觀一念三千之境猶存意解,未知當下即空假中。行者應以四性推理法逐步檢責,悟入無生,無生則無所不生,便圓顯中道,成就三德秘藏。這是中上根人在四性破法遍中,悟入中道的方便行法。(5)識通塞:中中根人在上法中,往往意執難忘,因破法而成塞,故應善識通塞,思惟一切諸法中,都有安樂性,但去其病,不去其法;如果是塞阻大道之法,則應破之,若是通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