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4章 葉桑畫設計圖

若是夜間觀察,可見窯頂所有煙道口火苗熊熊,煞是好看。

葉桑站在山頂,看到了好看的火苗,不禁把《燒磚概要》翻開看了看:追燒成功!

書上說,“下火”成熟階段一般要講究“三滿”,即整個窯內集聚火滿、“火庭”上炭火滿和“灰庭”內漏灰滿。

“下火”完成時,便將窯頂全部煙火出口封嚴覆土,同時在窯底將“灰庭”和“工作面”上剩餘的“火門口”和“瞭望孔”封堵並澆黃泥糊抹嚴實,是為“閉窯”。

“閉窯”後,及時用黃泥將窯頂鋪磚所有縫隙全部糊抹嚴實,再適量添土覆蓋窯頂,攤勻平整後沿窯壁圍成圓形的池子並洇水夯拍瓷實,這一過程稱作“打窯池”,這是為接下來“洇窯”所做的基礎工作。

“洇窯”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過程,一為幫助窯火迅速熄滅降溫,二為及時淬火確保磚的成色。

“洇窯”時,葉桑和族人肩挑桶擔從水潭裡挑水到窯頂澆灌。

頭一兩天“洇窯”時,放入“窯池”的水量不可過大,在澆灌是隨時觀察水面變化和洇滲的速度,看是否均勻滲水。

如發現有區域性洩漏,要及時用一長杆上固定約二尺長椽木或木板的丁字形“窯抹子”在洩漏處來回推拉抹塗嚴實。

“洇窯”頭一兩天裡酌情逐漸加大水量,待確認“窯池”滲水沒有異常,方可迅速將“窯池”放滿,以保證窯頂大量吃水洇滲,並及時用稀泥將大、二“窯門”上爆裂的部位澆糊嚴實。

如此這般持續四五天時間。

過程中,隨時觀察“大窯門”表面的變化情況,發現自下而上有大量“水花”或返潮的“暈跡”泛到“火門口”部位時,即可認定窯火全部洇滅。

至此可停止上水,等一半天稍降溫後便可“亮窯”。

“亮窯”一般是先揭開窯頂四周,再下窯底開啟“大窯門”,隨後將窯頂去土揭磚完全敞開,這樣整窯溫度得以迅速釋放降溫,再過兩天後即可從“二窯門”開啟“出窯”。

忙忙碌碌、磕磕碰碰半個多月,第一窯磚終於燒好了。

今天就是亮窯的時刻。

葉桑感慨頗多地站在“大窯門”前,簡簡單單的燒磚,凝聚太多勞動人民的智慧,經歷過之後,她真的深感佩服。

為了迎接這濃重的時刻,包括巫在內,族人都來到了磚窯前,等待著亮窯。

葉桑上前開啟“二窯門”,一溜紅色出現在大家的眼中。

螣倉問:“桑,這表示燒好了嗎?”

葉桑回過頭來,對大家一笑:“成功了,而且燒得非常好。”她又道,“磚我們一會兒再來搬,先看陶器。”

來到第一個窯子,葉桑同樣把“二窯門”開啟,陶器的顏色是那種灰白色,有光澤,也是燒得不錯。

葉桑讓竹等幾個族人去窯子裡把陶器搬出來。

這次燒窯多虧了竹等幾個負責燒窯的族人,添炭挑水不在話下,說什麼做什麼,陶器燒成功,他們佔一半的功勞,所以這麼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事一定要讓他們做。

竹和幾個族人腳步輕快地走進窯內,把陶器一個個搬出來。

首先搬出來的是陶缸,陶缸呈現棕色,表面有些粗糙,這是沒辦法的事,但用泥漿上釉都燒成這樣,已經非常好了。

陶缸搬出來之後,一字排開放在大家面前。

巫伸手敲了敲,發出一陣陣脆響,饒是他在蠻荒世界比較智慧的腦袋也想不通為什麼泥燒一燒就變成這樣了。

不過這不要緊,反正東西是他們部落的就成。

巫用手杖指了指旁邊的融:“融,你們幾個族人把陶缸搬回部落去,小心一點,別摔壞了。”

融興奮地點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