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局方案由章劍主持修改,很快就已經修改完善好了。要說神識的好處,在這裡就體現出來了,它不需要手寫,也不是在電腦上輸入修改,而是在腦海中,就能夠快速的修改,還不用擔心有錯別字。
很快章劍就把方案修改好了,之後,他又把這個方案用神識傳遞給了眾人,目的在於讓大家查漏補缺,眾人也都明白他的意思,又詳細地研究了一番,提出了幾個小的問題,最後大家都感覺沒有了漏洞,才算是最後定稿。
要說到方案,其實它也是個死的東西。不管你的方案有多麼完善,但與時刻變化的實際情況相比,還是具有滯後性,所以說,永遠沒有萬全之策
比如分析五個人提交的方案,柳依依的無疑是最優秀的一個,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如果真正按照她的方案執行,可以肯定地說,必將出現一些失控的情況,到時候任務恐怕就會失敗。
這還是其中最好的一個,其他人的方案,雖然也有可取之處,但與柳依依的方案相比,已經有所不如,更不能應用於實戰了。
看來由知識儲備,變成行動能力,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古人說要“知行合一”,又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禮記·大學》裡說:“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這句話可以分為七個重點,分別是格物、致知、意誠、心正、修身、齊家、治國和平天下。
首先講的是格物,其次就是研究、實踐,然後得到智慧。得到智慧之後,人才能真正沉穩下來,不再沉迷於投機取巧,那個心才能真正做到正。身修其實就是格物、致知、意誠和心正的結果。
到了這個時候,才能做到齊家,古人有個著名的一問:“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裡的掃一屋,其實就是說的格物、致知、意誠、心正和齊家。
達到了這個地步,一個人才有了出去治國的資格,國家大治,天下自然太平。可見古人對個人修養的重視程度。
如果再進行深入的研究,我們可以把這七個重點分為兩個階段:在修身以前,就是個知的問題,也相當地讀萬卷書,自修身開始,就是個行的問題,並且是知行合一,否則不能修身,不能齊家,不能治國,更不能平天下,這也就是行萬里路了。
看來古人的智慧確實是深不可測,幾句話就已經提示了深刻的道理。
在佈局上也是一樣的,由知識變成能力,就是由知到行。這個要在實踐中不斷的打磨,才能真正轉變過來,但現在沒有這個條件,還是掌握這個能力,就是一個大難題了。
難肯定是難,沒有實踐的機會,就一定要止步不前了嗎?還真不是這幫人的風格。方法肯定是有的,只不過是要求太高。眾人探討來探討去,也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
這時,至陽子說話了,他說可以借鑑鬼谷子授徒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然後講了很大一通。
大意是說,在華夏曆史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人物,叫做鬼谷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謀略家,也是縱橫家的鼻祖。
在他的弟子中,最為著名的有蘇秦、張儀、孫臏、龐涓、商鞅、呂不韋、白起、李斯、李牧、蓋聶、衛莊、甘茂、司馬錯、樂毅、范雎、財澤、鄒忌、麗食其、蒯通、黃石、魏僚,據說毛遂自薦的毛遂,為秦皇尋仙藥的徐福也是他的弟子,這簡直就是總裁訓練基地。
古往今來,在培養學生方面,沒有人能望其項背。
鬼谷子的這些弟子跟著他學習時,雖然處於亂世,但他們的出身都不是很高,而鬼谷子又是個隱世高人,所以主要是以理論為主,實踐的機會不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