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誠懇而堅定:“請殿下一觀此文。”
王進見狀,連忙上前一步,從許觀手中接過摺紙,然後轉身將其轉呈給太子。
姚溫隨手將其展開,讀到前兩段只覺得此人狂悖至極,又是個一不見用,就憂傷病沮,不能復振的賈誼嗎?
竟然還敢把自己比作張良和千里馬,這許觀難道是要讓我治此人的罪不成?
新科狀元的肚量竟然如此狹小,莫不是他與此人有仇?
待他看至最後一段,只覺得典故頻出,光彩耀目,能看到許多聖賢佳作的影子。
既有伍子胥過昭關、蘇東坡的《赤壁賦》,又借杜甫《夢李白》之“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之後是曹孟德的《短歌行》“何以解憂?惟有杜康。”,最後則是效仿了陸游的《書憤》,其字裡行間又透出李密的《陳情表》,這麼多東西糅合在一起本應該雜亂不堪,偏偏在其筆下又流暢自然,如同在讀王子安的《滕王閣序》。
可見,其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可惜了,雖然文章璀璨,卻無治世之能,就不追究其罪了。想到這裡,他抬起頭看向許觀,問道:“汝意欲何為啊?”。
“此為臣之好友豫州士子陳明所作,臣請複查其卷,恐有所疏漏,以傷陛下和太子之明。”,許觀再行大禮。
姚溫平靜地道:“我知汝之心情,可殿試的答卷,孤盡看過,此次楊相閱卷公允,未有絲毫偏差。”。
“非是微臣信不過殿下,只因我與陳明相識已久,平日裡也曾暢談國事,其思慮之深遠,臣尚不能及也,我實在不知,能寫出如此錦繡文章之人,他的試卷如何會拙劣不堪?臣願以狀元之位懇請殿下複閱其卷,還他一個公道,如若可能,望殿下允我隨行。雖重得罪,死不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