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是佛陀怎麼善巧方便把眾生從三界火宅帶出來,因為是從佛的角度來談“會權入實”。
但〈信解品〉不一樣。〈信解品〉是誰說的?是四大弟子說的,是實際操作者。〈信解品〉是一個實際的修行人接受佛陀教育以後,講到他自己從一個生死凡夫落入外道,變成阿羅漢,再回小向大的心路歷程。
一個是從佛法界來看“會權入實”;一個是從眾生法界。
我們舉一個例子。比方說,這個世界上出現了一件事,叫做浪子回頭。說有一個人,他離家出走,在外面流浪,後來被他父親感化,帶回來培訓,最後變成一個跨國企業的大老闆,成功了。這麼一個故事,你要問他父親,他會講他自己的一套。他說我就是怎麼樣帶我兒子的,我用什麼方法什麼方法。他可能更多地在詮釋他個人的方法。但是這個故事,你問這個當事人,你問這個兒子說,你為什麼回家呢?他講又是一套了,他更多的是講他的心路歷程,他內心的世界。我一開始因為怎麼樣?在家裡面待不習慣,在外面跑跑跑。以後吃苦吃多了,然後我爸爸就化妝,變成我的朋友,七弄八弄把我帶回來了。
所以諸位!同樣一件事,一個浪子回頭的故事,父親的角度跟兒子的角度,在說事情的表達方式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前面講到是父親的角度,就是,佛陀的角度更多的是他的理性,他強調法門的施設。但是四大弟子更多的是他個人的心路歷程,有很多他個性的、當時的感受。他從排斥、畏怯,到最後接受佛,到最後有所成就,到最後回家繼承家業,他有很多的心路歷程。所以可能我們一般凡夫看〈信解品〉,會覺得跟我們比較貼切,那是從眾生法界來談“會權入實”。這個〈譬喻品〉跟〈信解品〉雖然觀念一致、理論一樣,但是過程不一樣。
己二、中根領解 分二:庚一、經家敘喜;庚二、自陳領解
我們看經文,己二的“中根領解”。中根領解這個中根,指的是佛陀的四大弟子對於前面的〈譬喻品〉會權入實的一佛乘的妙法產生領解。這地方有兩科。
庚一、經家敘喜
經家就是結集經文的人,先敘述四大弟子對前面的〈譬喻品〉領解以後產生的內心的歡喜。看經文。
爾時,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從佛所聞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發希有心,歡喜踴躍;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顏,而白佛言:
這一段是結集經文的人,把四大弟子在講〈信解品〉之前所表現的身口意的動作先做一個說明。“爾時”,就是佛陀講完〈譬喻品〉以後。這個四大弟子,第一個,慧命須菩提。“慧命”就是,聲聞人以空性為慧,菩薩以中道的智慧為慧,凡夫是以自我意識為生命。慧命須菩提是解空第一的,在整個阿羅漢裡面解空第一。摩訶迦旃延是論議第一,他對於空有法義的論述是諸阿羅漢弟子中第一的。摩訶迦葉尊者是苦行頭陀第一。摩訶目犍連是神通變化第一。一般的阿羅漢會神通,但是目犍連尊者他那個神通會變化。他變成一隻龍,這個龍還可以小中變大,大中變小,他有各式各樣的變化。這個阿羅漢做不到,阿羅漢的神通是固定的。所以說明他這種善巧力強。
四大弟子這以下說明兩件事:
第一個,“從佛所聞未曾有法”。為什麼歡喜呢?第一件事情,他聽到了〈譬喻品〉裡面所說的“會三歸一”的思想,這個是佛陀過去在阿含、方等、般若所沒有說到的。因為《阿含經》講我空,方等、般若偏重在法空,對於空性跟妙有之間怎麼對接,沒有明說。
我們剛剛說過,凡夫在有相里面起了顛倒,這種我相、人相,就在相狀起顛倒,所以佛陀用空性來救拔我們。但是問題來了,一個人不能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