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簷可避雨,上立龍鳳。大角梁、雀替均雕龍。斗拱纖細精巧,飾以如意。封火牆是湖南特色的“貓弓背”。
戲樓正面懸“古樓”金匾,系光緒帝師翁同龢手跡。據文史學者陳先樞先生記載,整個戲樓共雕戲文58出,中間隔扇刻有《梨江八景圖》。
正臺前對聯:世事何須認真,境過追維成夢幻;人生莫以為戲,眼前法戒當箴規。
後臺聯:凡事莫當前,唱戲何如聽戲好;為人須顧後,上臺終有下臺時。
“莫不是讓我們先去拜佛?”張日山問。
“先進去看看罷。”
那門外站著兩個“坎子”,坎頭往往長的虎背熊腰十分結實,不然唬不住人。那坎子眼睛很精的,誰沒有買門票就想隨著人潮進去,他也是一抓一個準,大喝,買票子再進!
張啟山和張日山走過去,將那封杜鵑花的信給其中一個坎子,那坎子驚了一下,便朝門後的管事說,二爺要見的人來了!那管事一臉抱歉的說,照顧不周,有失遠迎便讓他們跟著自己,上到上面的包廂去了。
正入座,張啟山便問:“紅老闆在否?”
那管事的便說:“是在的,但請你先在這候著,添茶水叫小兒我,現在二爺還在唱戲呢。”
張啟山點點頭,張日山也坐下,既然二爺忙,那就先聽聽這場戲也不錯。
對面是清音桌,張啟山之所以知道,是因為他父親是個狂熱的票友。
清音桌的佈置很別緻,茶樓中央搭一尺餘高的木板臺,臺前放一八仙桌,桌前有兩盞精緻的戳燈,戳燈後面備有供觀賞用的細瓷茶具,一紅木架、象牙籤的“戲規”置於戳燈之間,逐出公佈戲碼。桌後放花梨木雕刻玲瓏剔透的小屏風,曲折八屏,上鐫名人字畫。票友坐在八仙桌兩側的長凳上,隨弦清歌,不加任何身段動作。
戲臺下人聲鼎沸,壓軸的大戲開場了,張啟山饒有興趣的扭了扭頭。
那報曲的唸了報曲,“下一曲《霸王別姬》!”
滿場又是一聲的“好”。喇叭二胡秤盤一齊的響了起來,出場的先便是霸王,頭冠華冠,著著黑色的蟒袍,蟒袍上繡有云紋和龍圖案,腰間束著一條寬大的腰帶,上面掛著長劍和玉佩,顯得非常威武。鞋子是黑色的厚底靴,鞋面上有精緻的刺繡,鞋底用黃色的綢緞包裹,既顯得華麗,靠肚下端綴有黃“網子穗”。
此乃近世霸王靠的形制,遠從金少山、近至袁世海均用此制。清代宮廷演劇,“霸王靠”繡象鼻,甲片為方形,那種古老形制已被淘汰。只見他在周遭走了幾圈。
八待女同虞姬上,見那虞姬,頭戴如意冠,點翠頭面,內穿魚鱗甲,身披繡著錦雞、花卉的斗篷。風華絕代。使得張啟山久久移不開眼。
虞姬(唱)——自從我,隨大王東征西戰,受風霜與勞碌,年復年年。恨只恨無道秦把生靈塗炭,只害得眾百姓困苦顛連。
(大王回營啊!)
項羽(唱)——槍挑了漢營中數員上將,縱英勇怎提防十面埋藏,傳將令休出兵各歸營帳。
……
項羽(白) 咳!想俺項羽呵。
項羽(唱)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白)大王慷慨悲歌,使人淚下。待妾妃歌舞一回,聊以解憂如何?
項羽(白)有勞妃子。
虞姬(白)如此,妾妃出醜了。
項羽凝視虞姬。
虞姬強作鎮定,避開項羽目光,取劍起舞。
見那虞姬起舞,雙劍舞動飛快,好似那杜子美寫的那樣:
“?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