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開拓和經營西南的最邊遠的郡——永昌郡設立。自此,西夷道、南夷道、永昌道連成一線,古道全線貫通。
但是,漢武帝集全國之力,也只不過在自己國度內,打通了從成都通往永昌郡道而已,真正計劃中“通禪國(今緬甸),度身毒(今印度),達大夏(今阿富汗)”,然後,在政治上與大夏聯合,“合擊匈奴”的國策,卻是依然沒有實現。
但是,這條古道的貫通,卻給了偏居永昌一隅的呂氏一個莫大的機遇。
在此基礎上,呂氏舉全族之力,繼續向外,最終,打通了南部西南部商道,也就是後世聞名遐邇的“蜀身毒道”——
“蜀身毒道”分為南、西兩道,南道分為岷江道、五尺道。
岷江道——自成都沿岷江南下至宜賓,是秦時李冰燒崖劈山所築;五尺道是秦將常頰所修築,由宜賓至下關(大理),因所經地域山巒險隘,驛道不同於秦朝常制,僅寬五尺,故稱為五尺道。
南道則由成都一宜賓一昭通一曲靖(建寧)一昆明一楚雄一大理一保山(永昌)一騰衝一古永一緬甸(撣國)一印度(身毒)。
西道又稱犛牛道,是司馬相如沿古犛牛羌部南下故道修築而成,即由成都一邛崍一蘆山一瀘沽一西昌一鹽源一大姚一祥雲一大理,與南路匯合。
“蜀身毒道”的貫通,徹底將永昌呂氏推向的另一個高峰,其所居住地也被稱“不韋縣”,由此可見呂氏一族在此地的鼎盛輝煌。
但從根子上講,呂氏卻又低調得可怕。
先祖呂不韋當年的遭遇,讓族人對於當權者的“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徹底瞭然,所以,儘管呂氏此時已經成為永昌說一不二的土皇帝,在整個南中,卻像隱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鼉,從來無人識得其廬山真面目。
呂氏的騾馬隊,常年奔波在在南中向南向西的“蜀身毒道”上,流金淌銀,自得其樂,而外人,則難得望其項背,甚至,連管中窺豹,都難如登天。
諸葛亮當初徵南中,最終的戰場就在永昌郡,當年的永昌郡守王伉也正是得了呂氏一族的呂凱的大力襄助,才有了後來的三大反王聚永昌,集中攻打小小的永昌郡城,卻不得,最終被諸葛亮一舉合圍殲滅的壯舉。
永昌會戰結束,諸葛亮率領大軍入城已畢,問郡守王伉曰:“誰與公守此城,以保無虞?”
王伉曰:“某今日得此郡無危者,皆賴永昌不韋人,姓呂,名凱,字季平。皆此人之力。”
孔明遂請呂凱至。凱入見,禮畢。孔明曰:“久聞公乃永昌高士,多虧公保守此城。今欲平蠻方,公有何高見?”
呂凱遂取一圖,呈與孔明曰:“某自歷仕以來,知南人慾反久矣,故密遣人入其境,察看可屯兵交戰之處,畫成一圖,名曰《平蠻指掌圖》。今敢獻與明公。明公試觀之,可為徵蠻之一助也。”
,!
孔明大喜,就用呂凱為行軍教授,兼嚮導官。於是孔明提兵大進,深入南蠻之境,七擒孟獲,南中方平。
這一戰,呂氏不過是稍微露了一下崢嶸,便讓諸葛亮收穫南征大捷。由此可見呂氏在南中的可怕實力。
南中四郡改為七郡後,諸葛亮封呂凱為新建昆明郡守,一方面是對其功業的犒賞,另一方面則是想將呂凱調離呂氏的大本營永昌郡,分化其家族勢力。
但是呂凱卻不為所動,以自由閒散不喜為官為由,拒絕了郡守一職。
人家呂氏才不上你諸葛亮的這個當呢。
人家有的是底氣不當你這個郡守。但在永昌郡,無論誰來做郡守,和姓呂的做,有什麼兩樣!鐵打的呂氏流水的官,不信,你試試!
這也就是你諸葛亮親自前來,人家呂氏拱手獻上一本《平蠻指掌圖》,若你不來,人家呂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