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果發生嚴重的事情,遭遇突然的情緒刺激或過量的情緒刺激,可能就會使人體得一些潛在的疾病。
TIPS:七情與氣機
七情損傷,使臟腑氣機紊亂,血行失常,陰陽失調。不同的情志變化,其氣機逆亂的表現也不盡相同。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思則氣結,恐則氣下,驚則氣亂。
怒則氣上:氣上,氣機上逆之意。怒為肝之志。凡遇事憤懣或事不遂意而產生一時性的激怒,一般不會致病。但如暴怒,則反傷肝,使肝氣疏洩太過而上逆為病。肝氣上逆,血隨氣升,可見頭暈頭痛、面赤耳鳴,甚者嘔血或昏厥。肝氣橫逆,亦可犯脾而致腹脹、飧洩。飧洩又名水谷利,大便呈完谷不化樣。若克胃則可出現呃逆、嘔吐等。由於肝腎同源,怒不僅傷肝,還能傷腎。腎傷精衰,則現恐懼、健忘、腰脊軟等症。肝為五臟之賊,故肝氣疏洩失常可影響各臟腑的生理功能而導致多種病變。
喜則氣緩:氣緩,心氣弛緩之意。喜為心之志。包括緩和緊張情緒和心氣渙散兩個方面。在正常情況下,喜能緩和緊張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表現為健康的狀態。但是喜樂無極,超過正常限度,就可導致心的病變。暴喜傷心,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出現乏力、懈怠、注意力不集中,乃至心悸、失神,甚至狂亂等症狀。
悲則氣消:氣消,肺氣消耗之意。悲憂為肺之志。悲,是傷感而哀痛的一種情志表現。悲哀太過,往往透過耗傷肺氣而涉及心、肝、脾等多髒的病變。如耗傷肺氣,使氣弱消減,意志消沉。可見氣短胸悶、精神萎靡不振和懶惰等。
第二律 宜清淡(14)
悲憂傷肝,肝傷則精神錯亂,甚至筋脈攣急、脅肋不舒等。悲哀過度,還可使心氣內傷而致心悸、精神恍惚等。悲憂傷脾則三焦氣機滯塞,運化無權,可現脘腹脹滿、四肢痿弱等。
思則氣結:氣結,脾氣鬱結之意。思為脾之志。思考本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動,若思慮太過,則可導致氣結於中,脾氣鬱結,中焦氣滯,水谷不化,而見胃納呆滯、脘腹痞塞、腹脹便溏,甚至肌肉消瘦等。思發於脾而成於心,思慮太過,不但傷脾,也可傷心血,使心血虛弱,神失所養,而致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多夢等。
恐則氣下:氣下,精氣下陷之意。恐為腎之志。恐,是一種膽怯、懼怕的心理作用。長期恐懼或突然意外驚恐,皆能導致腎氣受損,所謂恐傷腎。過於恐慌,則腎氣不固,氣陷於下,可見二便失禁、精遺骨痿等症。恐懼傷腎,精氣不能上奉,則心肺失其濡養,水火升降不交,可見胸滿腹脹、心神不安、夜不能寐等症。
驚則氣亂:氣亂是指心氣紊亂。心主血,藏神,大驚則心氣紊亂,氣血失調,出現心悸、失眠、心煩、氣短,甚則精神錯亂等症狀。
注意:驚與恐不同,自知者為恐,不知者為驚。驚能動心,亦可損傷肝膽,使心膽亂,而致神志昏亂,或影響胎兒,造成先天性癲癇。
5。 怎樣才能做到情志清淡呢
口味上的清淡這裡不再贅述,主要想在這裡說明一下如何才能做到情志上的“清淡”。
歷代養生家把調養精神作為養生長壽之本法,防病治病之良藥。《素問?上古大真論》言:“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說明“養生貴乎養神”,不懂得養神之重要,單靠飲食營養、藥物滋補,是難以達到健康長壽目的的。
由於人的精神活動是在“心神”的主導作用下展開,所以我們首先要知道如何養神。
養神,最重要莫過於“清靜”二字,指思想清靜,即心神之靜。靜與動,是相對而言的,難道我們提倡的靜,就是不動嗎?當然不是,清靜主要是思想專一,排除雜念,不見異思遷,想入非非,專心致志地工作、生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