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健康與否,心理健康也佔有一定的比重,而其中心理承受能力、調節能力、自律能力也應該算是重要部分。因此,為了我們的健康,我們也應該注意鍛鍊這些能力。但不要拖延,而是從現在做起。
2008年2月24日釋出於新浪部落格
392 三種功德的關係
392 三種功德的關係
郭旭東
博友在《關於如來藏功德》留言:謝謝老師。使我對功德又有了一些認識。是不是本具功德是修因功德的基礎,果報功德是修因功德的結果呢?
以下僅供參考。
應該是這樣的。
因為我們只有具有本具功德——佛性,才會使開發佛性成為可能和必要,也使得我們的開發有意義。這一點在《圓覺經》中有相應的說法。
《圓覺經》:“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復為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大意是說,就像我們冶煉金礦那樣,金子並非在金礦中不需冶煉而出,而是隻有透過冶煉才能從金礦中冶煉出來,而一旦冶煉成,那麼就不會再復原為礦石,經過無窮的時間,其金性也不變。
這裡金礦所具有的金性可以比附於本具功德;冶煉的過程可以認為是修因功德;而出來的不復為礦、具有千古不壞的金性的金子,則可以比附為果報功德。我們的修持就是透過克服習氣和增加善行而逐漸領悟佛性的道理,理論聯絡實際,同時透過堅持不懈的努力而不斷圓滿自身功德的。由此可見,本具功德是修因功德的基礎,果報功德是修因功德的結果。
明白這個道理對我們是很有意義的。它能夠幫助我們清楚提高修養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可行性。也是我們清楚,只要從自心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那麼,我們堅信,自己的理想誓願最終必然會實現。遇到任何困難,我們都應該泰然處之,因為我們清楚:“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復為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
而且我們還要將這種金性利於眾生。所以,我們應該一如既往地以一種昂揚向上、大公無私的心行前進,遠離煩惱和自私的行為,謙虛進步,為人熱心,積極主動善待他人,佈施奉獻於他人,使自己向更高的修養境界前進,使自己的人格不斷圓滿起來。
2008年2月25日釋出於搜狐部落格
心蓮百合文化網引導頁 。。
393 關於功德福德區別
393 關於功德福德區別
郭旭東
博友留言:請問功德與福德有什麼不同? 有什麼快速積累的辦法?
以下僅供參考。
關於功德,《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功德】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佛學大詞典》:“【功德】意指功能福德。亦謂行善所獲之果報。”從詞典上看,功德包含福德。
關於功德,六祖慧能說:“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佈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大意是說,對於一位修持者而言,功德是內心自性自現的,而不應該執著與汙染的,不是佈施與供養所求得。不求自身利益的無私奉獻、佈施,和求福報的奉獻、佈施,這是真正功德與福德的區別。梁武帝自誇自己有勤於修寺等佛事的功德,而達磨(摩)祖師則回答他說這些行為毫無功德是,因為他還不清楚真正的功德是無私奉獻的,是不離自性與內心的修養的,而不是達磨(摩)祖師的過錯。
六祖慧能還提到:“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大乘義章&;#8226;九》:“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為功德。”從這些角度看,要想